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学小青年的大世界
文章字数:3003
  近年来,青年女作家毕堃霖宛如一支新荷,为商洛乃至陕西文学界注入一抹清新之风,使人感受到了文学新生力量的崛起和壮大。她在二十多岁本该享受快乐和浪漫的年龄,却用汗水、用心血浇灌出了洋洋洒洒二百万字令人欣喜的文学作品,文笔细腻,情感丰沛,令人目不暇接。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说,毕堃霖才情充沛,敏感多愁,语汇丰富,阅读广博,想象力过人,是天生的作家料子。
  2015年,毕堃霖的中篇小说集《蒹葭》作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编的“文学陕军新梯队作家书系”之一,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作序,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蒹葭》收录了毕堃霖近两年来创作的4个中篇小说,有乡村题材,写一群小人物艰难打拼、苦苦挣扎的《田园将芜》,有民国故事,写在混乱动荡的年代,女性的命运何等艰难的《蒹葭》;有纯爱题材,写关乎爱情、关乎梦想、关乎西藏的《格桑花开》《忘记他,就像忘记一朵花》。全书我细读了两遍,虽有一些小问题,譬如说在文章剪裁上,还没能做到精巧精致;在行文上流于散文化,洋洋洒洒,因而显得太满,缺少留白;在故事发展上,缺少一些悬念,布局流于中规中矩。但瑕不掩瑜,起码我在这4篇小说里看到了毕堃霖区别于他人长于他人的优点和潜质。
  《田园将芜》让我看到毕堃霖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知。传言说毕堃霖是“不食人间烟火,飘然物外的诗经女子”,但在这篇小说里我嗅到了烟火的气息,像是村落的屋顶弥散开来的炊烟一般袅袅绕绕,那其中有粮食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她对于世界和苦难,都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认知。在其中,我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多变,看到了赤裸裸原生态的真实,也看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深刻感悟,对悲剧的敏感、对疼痛的理性、对记忆的唤醒。作家乔叶曾说,新时代的写作者要有打开自己、直面鲜血、直面残酷、直面黑暗的勇气。毕堃霖正是行走和探索在这条路上。文章中的主人公蒋华韶,是一位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在其就职的电视台拔尖,却因为报道灾后重建工程的猫腻而得罪了领导,未能顺利通过试用期,万般沮丧之时,回到生养自己的偏僻山村做起了文学梦。因心中苦闷压抑,与同村暗恋自己的郝玉梅阴差阳错结了婚。婚后泼妇般的郝玉梅对蒋华韶严防死管,牢牢将其捆绑在自己视线范围内,蒋华韶因而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几次错过了转正机会,每月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计。性格蛮横的郝玉梅对其有种种抱怨,婚内出轨他人,蒋华韶一如既往忍辱负重、潜心创作,不断有作品在大刊大报上发表,呕心沥血伏案十年,创作了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梦田》。小说出版再三受阻,让蒋华韶心灰意冷,在去城里拜访县作协主席之际,无意中得知自己身患眼癌,复明无望,极度绝望的他暴走在一条人迹寥寥的乡村公路上,被迎面而来的酒驾车辆撞飞……掩卷,不禁痛心疾首,蒋华韶被命运所绑架,被失败的婚姻所拖累,被遥不可及的梦想所挟持,为了远在天边的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充耳不闻,对人情世故漠然处之,他的命运便也如夸父的命运,自然而然地落入悲剧了。这就是部分农村知识分子的悲哀,这就是小人物无力回天的痛苦!生命如此脆弱,命运如此无常,生活的残酷和挣扎,理想的破碎与坚守,人性的真纯与复杂,都在文中表露无疑,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蒹葭》让我看到毕堃霖对文字文本的精准把握。《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秋水长天,那一湾沙洲,那一片芦苇,那一声鸥鸣,那一袭白衣……多么美的意境,多么寂静的喧哗,多么丰沛的诗情。毕堃霖是地地道道的秦岭大山里脱尘的不凡女子,是喜欢上房、爬树、捣鸟窝的鬼灵精怪的“野生”女子。偏偏这个从未去过江南的女子,她的文笔却能触及江南的魂魄,那烟雨蒙蒙的水乡小镇,那十里荷塘的芦湾,那冗长而诗意的光景,那苦涩而欣喜的成长,那温热而又孤寂的独活,那残酷而又无泪的蜕变……生活给予白素一家人的是一派祥和的宁静,也是排山倒海的波澜。语言美极,意境美极,完全是一首长而读不厌的诗,一帧美而不移眼的画,一阕长短错落隽永意远的词。芦湾的世界是沈从文《边城》一样清冽的世界,白素的心灵是翠翠一样不染纤尘的心灵,成长伴随的疼痛是人直面生活与母体分离的蜕变。翠翠的成长伴随着恋爱的受阻和爷爷的去世,白素的成长伴随着姐姐婚姻的破碎和父亲的悲惨落幕。相由心生,文由情抒,毕堃霖不是那种对残酷现实凛冽而理性的解剖者,直面鲜血,直面黑洞,撕开假丑恶,给人以震撼与警醒;她更像是一位医者仁心的药童,文火慢焙,舒筋活络,百用不厌,只将真善美这一味药渗入人心和肌理,以达到春风化雨、静心涤魂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蒹葭》这篇小说让我看到毕堃霖对文字文本的精准把握,对人物心理幽秘世界的积极探寻,对古典文学顺手拈来的熟稔。有了这样的基础和积淀,假以时日,自当有质的飞跃。
  从蒋华韶和白守仁由才华横溢走向黯然离场,我读到了作者内心潜在的一种呐喊与呼唤。在毕堃霖的成长里也伴随着深深的隐痛,她的父亲年轻时候博学多才,文章奋发,亦有着跃跃欲试的书生豪气,但为了“五朵姐妹花”的读书和未来,为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从公职队伍离职后,成为涌入城市大潮的农民工一员,半生受尽坎坷冷眼,身体也垮掉了,在她面临高考的前夕憾然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对毕堃霖来说是相伴一生的疼痛,让她觉得自己每走一步不仅仅是为了圆自己的梦,更是在替父亲圆一个梦。每次回家,她都会去到父亲的坟前,洒一杯薄酒,烧一点纸钱,表达哀思。父亲是她心底的神,什么心事,什么难坎,只要与父亲说一说,谈谈心,就真的放松了,释然了,该做的事继续做,该走的路更坚定地走。
  《格桑花开》《忘记他,就像忘记一朵花》让我看到毕堃霖在文学创作上的灵气与才华。这两篇都是偏青春题材的小说,却又与无病呻吟的青春疼痛区别开来。两个中篇小说写的都是为爱而去远方的故事,小说中的“我”都身临其境地介入到故事当中,更多了一份身临其境的亲切感。通篇读完,故事完整,行文流畅,情感饱满真挚,让人充分领略到作者内心的阳光与执着。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奔波在路上。“胸纳千卷之书,脚行万里之路”,那是闭门造车远不能及的境界。有些文字如药,苦涩过后是甘醇;有些文字似花,华丽之后是空洞。毕堃霖的文字则像是更行更远更还生的草木,始终洋溢着青春的阳光,漾动着生命的喜悦。
  这一年,毕堃霖除了工作、学习、读书、写作、旅行,还要带孩子。她聪明可爱的宝贝女儿小花朵刚满一岁,健康活泼,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好不怜人。毕堃霖在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也变得更加从容、坚强和成熟,眉宇之间总能看到一种初为人母的幸福与柔美。在毕堃霖的博客里,时常会看到她带孩子玩耍的一些照片,永远都是明眸皓齿、一脸阳光,她很享受作为一个年轻母亲的喜悦,引起众多粉丝的羡慕和点赞。在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儿,毕堃霖做的恰如其分,我们完全不必担心这样一个沉迷文字的痴女子,会因为专注于文学而耽误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与此同时,我也很难想象,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毕堃霖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那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毕堃霖正是因为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字的痴迷,对人生的彻悟,才坐得冷板凳,吃得大苦头,在心灵的田野大刀阔斧、勤耕细种……土地是最不会糊弄人的,梦想更不会辜负勤奋的有心人,相信毕堃霖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和硕果。(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