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读书人生
刘逢生
文章字数:1682
  我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油墨香的熏陶,养成一生爱读书、爱看报、爱写文章的好习惯。
  “砚田无税子孙耕,农田虽苦可传家”是祖先留下的家训。先辈中有的走出大山,求学省城、京城,回桑梓教书育人;有的终生辛勤耕耘在田野上,个个秉承“耕读传家”的遗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7岁的我上学了,小学阶段除学好功课外,经常借些、买些连环画看,认不得的生字抄下来见人就问,做到会写会用。通过阅读小人书,我认识了许多生僻字,也积累了一些知识。
  1957年考初中时,国家政治风云突变,压缩各类学校招生,全县仅丹凤中学招收4个班。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以后的6年中学阶段,我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课余时间坚持看书看报,除细读了四大名著,还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当代国内外名著。有一次,我在学校图书馆阅读报刊,管理员陆老师下班时把我锁在里面,我只好从窗户爬出来。节假日我是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常客,一看见街上的读报栏,我就聚精会神地从头至尾看上一遍。有一次,我站在文化馆门前认真阅读读报栏中的一篇好文章,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不小心摔倒在大街上,引来行人一片笑声。
  升高中后,班主任老师对我很关心,多次找我谈话,让我一定要处理好阅读课外书籍与学好功课的关系。我走过的路充分证明,阅读课外书籍和学好功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中阶段由于品学兼优,我一直任学习干事、班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享受奖学金,免学杂费、书籍费等。1963年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参军时,我应征入伍。
  在部队里,除了军事训练就是学习。那时,天天都是学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和《毛泽东选集》,我也偷偷看被称为“封资修”的书籍。坚持读书看报,既陶冶了情操,又积累了知识,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开始学习写新闻通讯,“豆腐块”文章被《商洛报》《人民军队报》和当地广播电台采用后,我总是喜形于色。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是服兵役士兵中出身成分最高的,他们称我“黑秀才”。
  开卷有益,由爱读书走向写书。退伍后到县上搞行政工作,读书看报写文章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部门知人善任,调我到丹凤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办公室工作,这一干就是13个春秋,因工作需要读了大量的党史资料书刊,对我后来编写地方党史资料帮助很大。在征集编写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传略时,我根据阅读过的《大将徐海东传》,得知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依然执行第三次左倾路线,大搞“肃反”,将49名党团领导干部诬陷杀害,并企图向红七十四军师长徐海东下手,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是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和鄂东北道委书记徐宝珊力保,肯定徐海东政治上没问题,才使得他幸免于难。徐宝珊与错误路线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保护了徐海东等一大批革命骨干,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性,我把它顺理成章地写入传略。这篇传略被《中共党史人物》等多家党史刊物发表,受到徐宝珊的战友、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等老同志的赞许。我们还编写了《商山魂》《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血与火的道路》等书刊。
  退休十几年了,我虽然学会了上网和微博、微信,但还习惯于读书看报,总喜欢闻那淡淡的油墨香。新华书店、书摊是我常逛的地方,遇上好的书就买,过去缺钱,买书没有今天这样奢侈,书柜里的书都装不下了。退休定居商州城,每天晨练结束总要戴上老花镜,挤在读报栏前,将当天的《商洛日报》认真浏览一遍。这比独自蹲在家里看报感觉好多了,能看报,能吸上新鲜空气。我对商州城里的读报栏情有独钟,每个读报栏都特别精致,美观大方,别具一格,是商洛文化的名片,是商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广大读者的交口称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看报伴我一生,涉猎面广,积累的知识多,今虽年逾古稀,仍思维敏捷,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2013年出版了26万字的个人专著,每年还写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章,散见于省市报刊,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老年朋友的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多读书,读好书。还特别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气正气”。一句话:开卷有益。我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