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园走出致富路
文/图 记者 余婷 肖云
文章字数:1485
  从312国道上经过,老远就能看见李三民的产业园。
  游客采摘成熟的草莓

  2015年12月25日上午,商州区麻街镇中流村的仙湖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爆竹声声、人头攒动,场面非常热闹。记者经了解得知,原来是合作社的草莓园当日正式开园,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远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草莓棚内棚外客人们一边采摘一边品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可忙坏了主人李三民,他一边招呼前来庆贺的客人,一边引导游客们采摘、称秤,还不断地向大家推销自己的草莓。
  56岁的李三民是中流村的监委会主任兼副村支书,2012年8月份,他组织成立了仙湖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距离市区近、312国道穿村而过、临近仙娥湖等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经过3年多的辛勤努力,目前已建成占地300多亩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园。主要种植西红柿、豆角、西葫芦等反季蔬菜。这是他头一年种植草莓,11个大棚里颗颗草莓长势喜人,乐得李三民合不拢嘴。
  “能有今天的场面,我感到很欣慰。”李三民喜悦的表情中略显疲惫。他告诉记者,中流村人均土地1.5分,村民的收入全靠外出务工。自己也曾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带领一些群众修通村水泥路,但是看到那些不能出门打工的人他非常着急。2011年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他认为这是个创业致富的好机会。起初他想种食用菌,先后到牧护关、白杨店等地进行考察,在河南西峡县学习后打算聘请技术员,因邀请技术员入股的事没谈成,顾虑到投入高和技术性强,种植风险很大,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蔬菜行业。他跑遍了市里的大小蔬菜市场,了解到本地菜供不应求这一信息后,就坚定信心种植大棚蔬菜。
  2012年1月,他投资了60多万元,修建了60个阳光钢架蔬菜大棚,走上了蔬菜创业路。同年后半年,他又投资修建了6个砖混凝结构的日光温室大棚,腊月一过蔬菜就上市,真正实现了蔬菜反季节。“这农业就是靠天收成哩!”李三民感慨地说,那年4月4日正是清明节,上午11点左右,自己去上坟了,老伴和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干活,忽然一股大风将大棚整个掀起,十几个人怎么都拉不住,棚里刚栽三天的西红柿和黄瓜影响倒不大,但许多大棚都破损了,当时也不知道买保险,一下子损失了三十多万元。“一开始就损失那么多,当时别提有多心疼,但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干,到年底一算账,纯收入10多万元,我更坚信自己的路没走错。”李三民说道,除了天气外,市场影响也很大,2013年6、7月间,市场上的蔬菜非常廉价,一筐50斤重的西红柿只卖十几元钱,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自己一下子损失了十五六万元,“做生意得有颗坚强的心,要能经受住各种情况。”
  “当初想发展农业产业的目的,除了想脱贫致富外,更重要的是想解决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问题,带领大家一同致富。”李三民说,目前园区最多时能吸纳100多个村民务工,其中十一、二个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89岁高龄的哑巴李静芬是他上门找来的,在园区里给安排些轻松活干,工资和别人拿的一样多。75岁的闫转家庭贫困,因年纪大出门打工很难找到工作,他让来园区工作。腿有残疾的段培盈已经58岁了,他也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
  “要想盈利多,就得规模大。”在不断经营中,他的想法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规模上从2013年到2015年各类大棚又扩建了200亩,种植种类上也从当初的反季蔬菜发展到反季水杂果。为了种好樱桃,他四处学习考察,还专门从咸阳市泾阳县请来技术员。今年8月份,他到榆林、大荔考察了反季大颗樱桃,回来后一次栽了300棵樱桃树,预计到2017年3月底可挂果,明年开春计划再栽一批冬枣。“我今后还要发展蜜桃、葡萄、花卉等种植,将园区打造成采摘、纯钓、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园,年产值预计实现1000万元,转移相邻3个村劳动力200余人,让村民有土地流转费拿,有劳动费挣,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