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85后驻村“第一书记”建秸秆加工厂助农脱贫
文/图 刘军峰
文章字数:1019
  李志翀与村干部查看玉米秸秆干湿度

  进入深冬,秦岭深处,寒气袭人,商州区牧护关镇竹园村,一栋蓝白相间的厂房里,传来机器轰鸣声。原来是竹园村秸秆加工厂正式建成投产了,一捆捆原本用来焚烧或掩埋的玉米秸秆,摇身一变,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5年8月10日,年仅27岁的李志翀由中央国家机关选派担任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竹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期一年。从踏上秦岭腹地这个小村庄的第一天起,他就对村旁、路边、田地里堆放的一垛垛玉米秸秆产生了兴趣。这些秸秆过去的处理方式除了掩埋,就是焚烧。如何让秸秆变废为宝,既不污染环境,又能造福百姓?成了萦绕他脑际挥之不去的难题。
  驻村一个月时间里,他在调研走访掌握村情的基础上,开始查找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并请教京城相关农业专家,考察秸秆加工利用企业,逐渐形成了建立秸秆加工厂,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
  9月初,一份建立秸秆加工示范基地,实现秸秆的“统一回收、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报告,呈送到了商州区政府相关部门。该项目利用本村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建立秸秆加工基地,将秸秆加工成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粗饲料,拉动村域经济,实现村民增收。项目填补了商洛市的空白,对减少秸秆焚烧,保护环境和助推群众精确脱贫,都具有直接作用。报告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秸秆可以加工成饲料,但销路如何?群众如何见到效益?为解决这些问题,李志翀拿出在中国人民大学读金融专业硕士所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先期开拓市场,终于与西北一家大型饲料销售公司达成了销售合作意向,所有产品由该公司全部包销。
  有了销售订单作保证,说干就干,李志翀和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十余万元,又在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竹园村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从十月开始,买设备、选厂址、建厂房、搞培训,一切紧锣密鼓,悄然进行着。到10月底,在短短30天时间内,一座蓝白相间的现代化厂房耸立在了竹园村村头。从山东购买的生产设备也安装到位。一车车玉米秸秆开始拉向加工厂,这些原本被焚烧掩埋的“废物”,即将摇身一变,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据测算,该秸秆合作社可实现年产值120万元,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秸秆加工,可直接带动20至30户贫困户参与创业,预计可直接为每户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500元,每年有2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
  提起今后工作,李志翀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蓝图:我们将扩大秸秆加工的规模,拓展秸秆加工产业链,建立秸秆加工产业园区,逐步将秸秆加工打造成商州区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山区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