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顺应民意 集思广益
本报评论员
文章字数:886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棚改是对城市存量发展空间的梳理过程,通过实施棚改,有效提升城市,合理安排居住、商业、产业、服务等功能,规划完善管网、停车等相关公共设施,走出一条宜居、人性、绿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棚改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顺应民意、集思广益,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补偿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棚户区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利益。应该看到,同在一个棚户区,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做到广泛协商、多方论证、统筹兼顾,民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可以是货币、房屋,也可以是房屋+货币,还可以是商铺,但根本性的换算标准必须一致。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避免造成新的利益分配矛盾,从而人为阻碍棚改实施步伐。
  棚改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安置补偿,而是要补齐城市短板、实现内涵发展: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型公共服务,二是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三是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四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和谐拆迁,除了解决利益诉求,疏导情绪、解开包袱是关键环节。参与棚改工作的干部要怀着爱民之心、带着为民之情,讲究方式方法、讲求工作技巧,耐心细致地回应群众关切、想方设法地排解矛盾纠纷,而不是简单粗暴、蛮干硬上,直接把普通群众推向棚改的对立面。作为棚户区居民,应当以积极态度参与进来,合理表达意愿,充分开展协商,努力达成凝聚绝大多数人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方案,而不是将棚改当作谋取一夜暴富的可趁之机。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通过实施棚改,在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将有效破解城市二元结构,让更多困难群众入住新居,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提供岗位,从而释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积极效应和更多红利。只要把实施棚改过程真正视作通向新型城镇化的多方共赢道路,就一定能够顺应潮流、顺应民意,集中智慧、集思广益,统筹兼顾、协调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治好“城市伤疤”,齐心建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