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老家喝喜酒
余良虎
文章字数:2293
  老家在乡下。自从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来,每年都会回去一两次,但每次都是打个道就走,从来没有正式感受一次家乡的喜事。我很怀念乡下的喜事,老家人叫喝喜酒,那是一个又热闹又喜庆的场面。小时候最爱赶的一是赶集,一是过喜事,不为吃喝,只为赶个热闹。
  我们那里过喜事,不直接说过喜事,只说是谁家的娃娃酒香了。
  这一次,我的侄儿余权的酒香了。我们当然要回老家好好地喝一场喜酒!
  我的五哥一直在家乡的乡镇工作,从镇领导任上退下来,回去兼任村支部书记。这次选择在乡下给儿子操办喜事,我还有点想不通。他在县城也有房,侄儿在省城高校工作,按理说在县城省城里举办婚礼多好的,如今的年轻人都爱讲排场,最起码婚礼仪式比乡下隆重一些。可转念一想,也对。老家是他的地盘,人脉关系在那儿,给儿子办一场体面的喜事,当然不比城里差,甚至会更热闹。
  那天,我帮他接待完一帮送亲,就和城里的兄弟姐妹跟随婚车,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朝老家开拔。
  中午12点多,我们回到家。余家老庄子早已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门前搭起了大帐篷,扎起了彩门,老远都能看到屋顶上炊烟袅袅,连空气里都氤氲着甘醇的酒香。三间房子里、道场上站满了人,我的感觉好像是20多年前腊月在街上赶场“挤油”的场面,客人挤来挤去,水泄不通。
  这个场面在过去应该发生在晚上,新娘回来的时候。过去新娘子进门必须是天黑时分,以新娘子看不到婆家屋脊为准。我不知道这个风俗有什么来头,反正没有大白天到家的。如今改在白天,热闹的气氛从新娘回来开始,抢一阵子红包,婚礼举行后就算入了洞房。晚上就不再闹房,回去各干各的事。
  婚礼开始了。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二位新人粉墨登场。这是一个简易的台子,布置着跟城里婚礼一样的现场。司仪用酸溜的普通话吆喝着,不时赢得全场阵阵的掌声和尖叫声。平素少言寡语的侄儿此时也会对答如流,说出几句文雅而又贴心的话,我听了都有点小感动,侄儿长大了!他的二位爹娘也乐得合不拢嘴。
  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我总是在寻找我当年在家时的感觉。
  那时候最热闹的是闹房,也是喜事的高潮。年轻人喜欢玩刺激,拿新郎新娘恶作剧,但也出现过乐极生悲的事。那种野蛮的闹法自然当以摒弃,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后来也兴一些文明的闹法,比如提出条件让新人做些动作,说些比较煽情的四言八句为难新娘子,以此逗乐,特别是说出难以启齿的话,然后哄堂大笑,对始作俑者罚酒。这样的主要目的是惹大家开心,烘托喜庆的气氛。那时的女子不太开放,比较矜持害羞,有些大尺度的动作、煽情的话在人面子上做不到,说不出口。现在移风移俗,取而代之的是婚礼仪式,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什么也难不倒。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都会见怪不怪了。不过,以前那种文明的闹法也很有味道。我时常还回味那些诙谐幽默且逗人乐的玩笑段子,真是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仪式之后,接着是两排8桌的酒席。这叫吃流水席,客人像流水一样你来我走,一轮接一轮地坐席。现在不讲究看席,年龄大的朝上席位置上一座,其余的人自己找位子围坐起来。
  过去专门有几个支客,主要是安排坐上席的。支客手上拿着红纸单子,上面排出长长的名字,什么祖党、母党、三亲六故,哪个该坐正席,哪个该坐陪席,哪个该坐东廓,哪个该跨西廓,按约定成俗的老规矩依次排座,不敢有任何差错,否则就会得罪人。
  我们是最后一轮坐席。八席客人,高朋满座,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都洋溢着喜气。席面都是传统的“八大件”。多少年都没有吃老家的八大件了,八个盘子,四荤四素,四个干盘子,四个大碗,四个大盘。传统的做法,地道的家乡风味,一切都是绿色食品。自产的蔬菜,自己的猪肉,自己吊的苞谷酒,最诱人的是蒸碗子,两碗香椿、酱豆垫底的扣肉,我们这里人叫“长片”,肥而不腻,特别爽口。这会儿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这是阔别26年久违的感觉。当它再一次挑逗我的味蕾时,是那样的酣畅淋漓。
  我没理由推脱一个又一个来跟我干杯的乡亲们,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又香又甜的苞谷酒,你一盅我一盅喝着聊着,互相“揭发”当年的老底子。一起长大的发小都叫我的小名,如今一个个都是半拉子老汉了。岁月不饶人啊!
  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能和乡亲们见见面,叙叙旧。这还真得感谢五哥选择在乡下办喜事,让我回来回味当年在家的那段美好的时光。
  乡村喜事比城里喜庆热闹。人们主要是享受这种操办的过程,早早地开始张罗,忙并快乐着。乡村过事是大家的事,有道是“一家有事连山事”,山前岭后的人都会来帮忙,一连忙好多天,分文不取。有些在城里打工的人,放下高酬也要赶回来帮忙。不管是过什么事,临时班子一组建,主人啥都不用管了,总都管全权代理,一切安排得妥妥的。“执事单”门外墙上一贴,这就是人事任用文件,总管、内管、支客、大厨、帮厨、打托、立桌、奉烟、烧火……一应俱全。过去还有抬嫁妆的轿夫,还不算作揖的、压礼先生、挑礼的等等。现在迎亲的队伍很多,因为有了婚车,也很方便。帮忙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都会尽职尽责。事前都管站在执事单前宣布“任职文件”,一个一个地念着名字,轮到谁就前来领两包烟,所封的红包都是礼节,没有人会要的。厨房里每人再给一盒香皂、一条围裙。越是义务帮忙大家越用心去干,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都管一定是当地有威望的人,他的话一言九鼎。要把这场事办好,都管这个角色很重要。帮忙的提前几天到场,因为要临时搭建灶台,搭建大帐篷,借好多家具,这些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全部到位。事情过后又很快地拆除,物归原主,拾掇妥当才撤离。侄儿的喜事办得很圆满。
  一场喜事,五哥的眼睛熬红了,但心里乐滋滋的。第二天,我们又喝了一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返程的路上,大家还在回味这场香美的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