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把幸福搬进新家园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魏华
文章字数:2391
  栗苑移民新居里,小孩们露出了欢声笑语。
  从沟沟岔岔搬进了移民小区,群众也开启了幸福生活。

  移一步脱贫致富,迁新家文明和谐。近日,记者一行走进镇安县永乐街道办太平村的栗苑陕南移民搬迁小区发现,移民搬迁不仅让高山垴上、峡沟深处的群众直接剜掉穷根、摘掉穷帽,而且小范围的迁徙融合,也是一次清除陋习、迎接文明,享受幸福的文明之旅。
  古稀老人的新生活
  “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真是不假。当初儿子要我一起搬家,我是死活不愿意,黄土都已经埋到我的鼻梁子上了,还闹腾着搬家,不成老妖精了么?搬来才知道,这辈子还赶上了这样的好日子。”毛加宏73岁的母亲笑呵呵地说。
  45岁的毛加宏以前住在距离小区50多公里的米粮镇青泥村,家到最近的村级公路也要走长约7里的羊肠小道,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通公路。毛加宏说,在老家,吃水靠肩挑、买货靠背驮。电压不足,用电人多时,60W的灯泡就像点煤油灯。山高野猪多,满地的庄稼,人吃得少、野猪吃得多。与妻子常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播种收割,路难走、山难爬,实在不愿意回去。“已经搬迁得就剩咱一家了,可我妈还说自己是穷命,已经穷习惯了,要守着几间破屋不走。我试着让她来住了几次,慢慢地,她觉得还是这里好,已经不想回去了。”
  如今老太太和上高三的孙子住在小区,毛加宏夫妇仍在西安打工,二人轮流每半月回来住几天,妻子打算明年在小区找活干。老太太说,在小区最大的好处就是上厕所方便,以前夏天蹲茅厕蚊子光咬人,冬天晚上要小便,稍不注意就会感冒、摔跤,现在厕所就在家里,用起来太方便了。“我每天吃了饭就出来与小区的老人们晒太阳、谝闲传,那还操心桶里没水、灶房没柴、病了没人看的事。这好日子,估计会让我活100岁。”说完,幸福的笑容从老人的褶皱的眼眉间露出。
  年轻人的新希望
  人少、地偏、观念旧,在加上信息闭塞,所以往往造就年轻人纷纷选择逃离深山,宁可寄居在城市里。一幢幢的移民新居又让这些年轻人选择了回家,他们在移民新居里找到了家的感觉,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2015年是27岁的郑大斌“三喜临门”的好年份,一是结婚,二是搬到了栗苑小区,三是养的鸡翻了一倍,增加到2000多只。
  郑大斌的老家在永乐街道办栗园村三组的半山坡上,60多岁的父母只会种地,家里的日常开销,除了依靠几十棵板栗树、核桃树,以及大斌出门打工外,没有其他来钱路,一年到头总是入不敷出。两年前,为了挣钱娶媳妇,郑大斌瞄准了小区周边火热的农家乐生意,就租赁村里的林地散养鸡,但因为多半时间窝在山沟沟里,消息不灵、人缘不广,光靠农家乐销售量小经常滞销,养鸡场频临倒闭。
  今年,他带着新婚的妻子丁伯翠第一个搬进了小区,丁伯翠一来就当上了售货员,每月工资1000多元,期间她还学会了电子商务。“电商虽然才起步,不咋赚钱,但是小区流动人口多,离县城只有五六里路,发货很方便,是非常有前途的。我正开了家店,线上线下销售山里的土特产,我在网上接单搞销售,老公负责养鸡,现在势头还不错。”丁伯翠兴奋地说,“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守着几亩地、几头猪过穷日子了,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在网上创业的青年了。”
  中年人的新日子
  栗苑小区所在地的银洞湾与王丽的老家只隔着一条河。她原来在河对面的不远处以种菜为业,每天凌晨3点钟起来,蹬着三轮车到县城将菜批发出去,天亮后赶回来拾掇菜地、料理家务,若遇到雨雪天气,那就是一身泥水、满身疲劳。这样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只够日常的柴米油盐钱,家里大部分的开支主要靠丈夫在县城的工地上打工,日子过得很拮据。
  前几年,为了银洞湾的建设,要征用她的房子和菜地修公路时,王丽反对情绪十分激烈,她觉得种菜虽然辛苦,但一年能挣1万多元,也能算个固定收入。“眼看娃大了,父母老了,家里的开销逐年增加,没个稳妥的收入怎么能行?家里没有存款,新建房子就得欠一屁股账,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说起当年的顾虑,王丽的眉头紧锁起来。
  经过镇村干部反复做思想工作,王丽勉强同意,借了10多万元在小区里建起了一栋别墅式的小洋楼。“谁想到,我的房子居然成了一棵摇钱树。”王丽激动地说,“房子建起后,租给别人办农家乐,一年租金3万元,我被返聘回去当服务员,全年工资2万元。一年不苦不累就能挣5万多元,和以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至今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移民新区的文明新生
  乐天广场是栗苑小区的地标性建筑,修得庄重、精美而古朴。广场东西是3条繁华的街道,街两旁是清一色的徽式农家乐群和仿古建筑,醒目处布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幅字画,灯杆上悬挂着镇安美食、传统礼仪、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孝等宣传画。在这里,汇古典特色于一身,聚现代文明于一体。
  这样的环境让小区的原居民黄建民换了一个生活的天地。他的妻子前几年因煤气中毒而伤及大脑,行动不便,心理抑郁,他必须每天都要带她出门散心。“以前村里只有土坯房屋、庄稼地和穿村而过的公路,想散心,出门一脚泥、进门一腿灰,公路上车多不敢去,也就只能在道场上推碾滚似的转圈圈。”黄建民说,“现在好了,我每天带着老太婆在街上、广场上转悠,她成天笑嘻嘻的。”
  黄建民用当地群众曾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太平村的旧貌,“柴草垃圾遍地堆,鸡毛蒜皮满天飞;十天半月不扫地,家具之上三寸灰;吵架骂人天天有,家无存款闲转悠。”“现在你们看看,男人忙着挣钱,女人跳广场舞、织十字绣,邻里之间哪有时间为点家长里短的小事而闹得鸡飞狗跳。在干净的街上,你想乱扔垃圾、乱吐痰、随地大小便都不好意思。这环境一变美,人的文明习惯就跟上步伐了,大家都不愿意给漂亮的家园抹黑。”
  记者手记:栗苑小区在我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中微不足道,而毛加宏、郑大斌、王丽、黄建民也只是35万移民群众中的几个,但栗苑小区的嬗变,毛加宏母亲晚年的幸福,郑大斌夫妇绿色发展之路,王丽一家生存模式的大变样,黄建民的文明新生活等,都从细微处彰显着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政府移民搬迁工程给群众所带来的惠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