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生态农业 商洛突破发展的重大选择
——商洛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课题研究报告
文章字数:5639
  洛南县巡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流转土地1万多亩种植油菜,着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待到春暖花开时,油菜花海将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光。(记者 董楠 摄)
  山阳县前店子村引进社会资金建设生态农业园,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大亮点。(记者 李亮 摄)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山水商洛、美丽商洛、幸福商洛的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制定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意见》。这些决策,对引领和指导商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商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商洛突破发展的重大选择
  商洛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区、水质安全保障区,是“关天经济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区,是陕西省做优生态农业的主体功能区,肩负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历史重任。环境是水质安全的决定因素,农业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商洛的传统主体产业是农业。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改善商洛的生态环境,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安全。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既可使农业生产遵循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和杜绝农产品污染,又可通过清洁化生产,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和经济和谐共荣,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它能够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它能够通过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使农业转变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它利用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原理使其生产过程“清洁化”,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缓解了对农产品及农田环境的污染,创造了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
  商洛生态农业起步良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为抓手,强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良好,亮点纷呈,为我们拓开了理念,启迪了思路,创造了经验,为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奠定了基础。
  我市生态农业已走上了“发展有规划,项目有论证,操作有流程,生产有规程,检验有标准,监督有规章”的规范化发展轨道。市政府出台了《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意见》,为发展生态农业绘制了“路线图”。市农、林、水等部门按专业、按项目提出了技术操作规程,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产品生产基地有环评,产品有认证。“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基地,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已经形成了烤烟、茶叶、肉鸡、油料加工4条“产、加、销、服”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
  商洛“两带”气候的多样性、“两域”地形的复杂性,提供了发展特色经济的天然有利条件。全市在继续抓好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开发特色新产品,形成了五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即:以马铃薯、高山菜、食用菌为主的生态种植基地;以生猪、土鸡、肉羊为主的生态养殖基地;以茶叶、核桃、板栗为主的生态茶果基地;以丹参、黄姜、桔梗等为主的生态中药材基地和以冷水鱼为主的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洛南县已形成“畜、桑、果、烟、薯”五大“洛牌”特色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23.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5.53%。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传统的单家独户零星经营开始转变为规模经营。全市已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56个,其中部级11个、省级35个。规模养殖畜禽饲养量占全市总饲养量超过60%,已占据了畜禽养殖的主导地位。
  在优化农业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2万亩。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272个。全市抽检农产品样品11142个,合格率达99.99%。洛南核桃、商南茶、丹凤葡萄、柞水黑木耳、山阳九眼莲、商洛丹参等十个特色产品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镇安象园茶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专家评审。商洛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都”“陕西省核桃产业强市”,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为创建“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打造生态农产标识名片,市农业局开展了征集、评选“中国·秦岭·商洛生态农产品”标识,强力宣传推介商洛生态农产品,提升了商洛农产品绿色化的品位,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八大件”进入市场。
  生态农业商洛经验
  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引领全局,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具体抓手,明确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园区化承载、工业化加工、市场化开发、品牌化经营、优质化取胜”的发展思路,走出了“绿色化”的发展道路。各县区坚持“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确定了“抓园区带基地、抓品牌带效益、抓体系带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用清洁生产推动生态农业,用循环生产优化生态农业,用品牌农业提升生态农业,用休闲农业拓展生态农业,探索“打绿色牌、走生态路”的山区农业县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头企业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主体,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等综合功能。生态农业示范园,是以生态农业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二者都是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承载和带动作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市已建设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6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7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5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陕西佳骞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畜、沼、果、游、加”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现已建成“生态养殖园、设施果蔬园、休闲观光园和绿色采摘园”四大功能园区。园区年实现产值3500万元,纯收入38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生态农业是一个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涵盖了农、林、牧、渔、加工、贸易等内容,是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通过“一产接二连三产”,融合发展,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实现效益裂变。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质要求。近年来,全市结合实施菜篮子补助项目,创建标准化设施蔬菜园8个、标准茶园30个、工厂化食用菌培植园9个。整市推进马铃薯高产创建,创建高产万亩示范片7个9.76万亩,百亩核心攻关田11个1389亩,推广马铃薯生产“五统一”技术,创造了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3051公斤的记录,连续三年居陕南之首。制定了《商洛市生态畜牧业抓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以生态养殖五项技术为主,使肥猪育肥周期由原来的5至6个月缩短为4个半月,蛋鸡产蛋高峰期延长2个月左右,肉牛育肥期缩短为5至8个月,有效提高了产能,降低了养殖成本。建成特色农业园区95个,实现产值13.3亿元,利润1.9亿元,分别增长14%和83%,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建设生态农业就是要求农业科技的应用遵循自然界整体运动的生态规律,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协调一致。其基本技术路线是:传统技术的精华集成;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值。按照这一要求,全市主要总结推广了十大农业生态技术。即农林牧渔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配套综合生态工程技术;以人畜禽粪便消纳为主的农村能源开发技术;以分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实施间作套种的立体农业生产技术;以开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循环结构为主的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旱作农业生态技术和防治水土流失生态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生产高效技术;以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高效能量循环与转化的绿色农业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组装配套,探索出了以间作套种、林下种养为主的立体生态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资源再利用模式;以退耕还林还牧为主的山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设施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轮作倒茬的土壤修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技术的运用和生态模式的形成,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很好的实效性,体现了规模与效益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预示了我市生态农业的雏形。
  扎实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一项覆盖面广、技术强度高、项目内容多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示范带动、扎实推进”的原则,确立“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十年基本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市”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抓好这一工作。
  打造“生态农产品在商洛”品牌,关键是要提高农产品品质,达到“农产品安全性高、产品品质高,市场价格高”的目标。这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采用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的标准生产体系。要继续推广我市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总结的“十大农业生态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水平。要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一是对已认定的“三品”生产基地和认证的“三品”品牌,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做到标准高,环境优,措施强。对应认定而未认定的基地,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创造条件,尽早通过认定。二是对全市打造的农产品“八大件”,要逐品种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切实做到“平衡施肥不超量,违禁农药不使用,农药残留不超标”,确保农产品品质安全。三是制定生态产业园园区、家庭农牧(林、菌)场建设标准和生产流程,建设工业化农业。四是创建生态农产品品牌、标识、农产品加工标准、农业电子商务物流标准。通过各项标准的制定,在全市形成生产有标准、管理有目标、产品有品牌、融资有评比、发展有考核的五大秦岭生态农业标准体系。
  生态园区建设是生态农业示范市的重要载体,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粗放耕作向精细耕作转型、农业分散经营向农业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要按照“振兴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效益;对特色产业突出优势,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对已经建好和在建的农业示范园区,促其尽快达产达效,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要全面推行技术标准、技术管理、岗位管理三大体系,建立园区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评价考核之中,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生产经营水平,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同步达标。要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跟踪监督”和“园区项目审计”机制。按照“谁审批、谁跟踪、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的监督管理。做到“项目设计与生态农业要求相适应,项目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项目建设与项目设计相一致,园区功能与园区初衷相吻合,园区效益与预测效益相接近”,防止在园区建设中滋生腐败现象。
  要坚持“政府引导、职业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的方法,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要提升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兴办流通服务,扩大产销衔接,提升市场经营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组织能力和引导农民闯市场的能力。要引导培育涉农龙头企业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团方向发展,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营销企业。要拓宽营销渠道,建立以产地市场为中心,以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为核心,网上直销为重点的营销网络。建立商洛秦岭生态农产品销售中心和秦岭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中心、生态农产品展示展销体验中心,建立县、镇旅游观光景点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生态农产品进超市、进批发、进零售市场,推进生态农产品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以“三级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团”的形式,组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市级以商洛学院、市农科所和市直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主要研究生态农业的理论、引进示范先进科技成果、总结升华生态农业模式、制定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县区以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体,负责生态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先进技术、推广实用模式。镇级以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负责技术指导、农民培训、推广先进典型。要下决心解决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员断档”的问题,凡自愿到县、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专业本科生,可以不受编制影响,采取“先进门、再入编”的办法,直接聘任到县、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采取与商洛学院、西农大委托培训、定向培养的方法,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力争三到五年内彻底解决农技人员断档问题。要大力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依托市、县行政学院对党政干部进行生态农业政策、常识的培训;依托市、县农广校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再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从培训职业农民入手,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同时要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服务生产实践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各级政府要以生态农业为抓手,统筹农村各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互相配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结合实施小流域治理、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加强山、水、林、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整流域、整块生态农业产业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