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陕南的年味
文/图 刘琰珺
文章字数:1297
包饺子
舞狮子
踏雪 拜年
红红火火中国结




  过了腊八,日头便一天长过一天。在外打工的人们开始按捺不住归乡的心思,盘算着回家过年了。而留守在家的,有的已经开始为过年做打算了——若在早年间,便是先将麦子、苞谷淘洗、晒干、磨成面粉,现在面粉购买方面,基本上不用自家磨面了,但菜窖里的菜还是要掏出来的,大肉还是要割上十数八斤的。秦巴一带,山民会杀掉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做成腊肉——忙碌了一年,趁过年的时节,好好将自己和家人犒劳一番。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也是灶王爷回天庭“述职”的日子。对来自湖广的移民后裔,这天和春节一样的隆重,要向悬挂在堂屋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焚香行礼、跪拜祈祷。其他人家这天要打扫卫生。小年夜里,家家要烙烧饼,祭灶神,还要给灶王爷的画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接下来就要赶大集,备年货,蒸过年的馒头,炸果子(一种油炸食品),做豆腐,煮大肉,扎灯笼,理须发,洗衣被……一天做一件事,计划得满满当当。到了年三十,挂灯笼,贴春联,将水缸挑满水,将屋里屋外再清理一番,然后下一锅臊子面,俗称吃“钱串子”,寓意来年有钱花。这些日子,平素有点冷清的村子就显得格外的热闹,家家烟囱青烟袅袅,大肉烩粉条、青菜煮豆腐、柴火蒸馒头的清香始终弥漫在整个村子的上空。
  吃完年夜饭,摆一桌糖果,拼几个小菜,温一壶老酒,全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包饺子。品着茶酒,唠一年来国内国外的家国大事,唠一年来村里村外的逸闻趣事,也称“熬年”,不知不觉就跨过了零点的钟声,点过交年的鞭炮,一年就算是到头了。
  大年初一,真正的春节到了。陕南人讲究大年初一要起早,起床要自觉,不得相互叫。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须穿新鞋,换新衣,放鞭炮,吃饺子,发压岁钱。大村大户的,拖家带口到同族的长辈家拜年。陕南的拜年有着特殊的讲究,“初一拜自家,初二拜舅家,初三丈人家,初四拜姑妈,初五拜姨家。”走亲戚,拜大年,次序不能乱,“四色礼”(四种礼品)不能少,这是一年到头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一年来各自忙碌疏于往来最后弥补联络感情的时机,可以放下一切事务喝喝小酒,聊聊闲话,放松放松为了生存绷紧了一年的肉体和心灵。拜年的乡俗,是陕南亲友间相互串门走动维系亲情友情的一种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原始最原生态的宗亲社会的亲情维系方式。
  陕南人爱热闹,有点规模的村子都有自己的社火队,舞狮子、耍龙灯、扭秧歌、耍社火、跑旱船、担芯子、祭大神,从初二开始,走村串户地热闹着……过了初七、初八,各村带着各村的社火队,轮番到集镇的大街上表演。说是表演,其实就是一次不要裁判不表明态度的社火比赛,俗称“斗社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没有人评比名次,没有人颁奖,但名次和奖励都在四邻八舍的观众眼里心里:“某村今年的社火演得好,某村今年的社火没有耍好”,这样的话总是口碑相传贯穿整个春节。一年的苦焦劳累,一年的漂泊辛劳,在春节这段日子,几乎全部得到了宣泄。
  陕南的年味,没有完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淡薄,没有被现代化的商品气息所淹没,在山里,这火红的浓浓的年味缓缓地流淌着,一直将村庄笼罩到元宵节这天,然后才渐渐消散在早春的天空。
  过完元宵节,在陕南,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