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老父亲
孙宝山
文章字数:1574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思念父亲的情愫与日俱增。
  我的父亲孙天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和所有大山里的父亲一样,艰苦勤奋、辛劳节俭、忠厚朴实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然而,与大多数父亲又不一样,我的父亲他受苦更多,遭罪更多,忍受更多,付出更多。
  在我刚14岁的时候,我34岁的母亲骤然离世,把一个原本生活就很困难的八口之家留给了父亲一人。那时父亲才33岁,上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残疾的二爷,下有十岁的二弟、六岁的三弟、一岁多的小妹和我。记得很清楚,埋葬了母亲回到家里,父亲抱着妹妹,把我和弟弟叫到一起,逐个摸着我们的头,泪流满面,很长时间一句话也没说……从那时起,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变成了一个寡言的人,很少说话,整日就是家里家外,埋头上工、干活。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看到父亲不仅会蒸馍做饭,还会缝衣服,纳鞋底、补袜子。记得有一年寒冬的一天,整整下了一天大雪,山上白茫茫,地上无路走。天刚黑,父亲就催着我们上了他烧热的炕上睡觉。父亲却坐在炕上拿出我们兄妹穿回破的袜子,在昏暗煤油灯下一只只的补了起来。大半夜了,我突然醒来,看到父亲还没入睡,还在一针针一线线的纳着、补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太辛苦了。就像这样,曾多少个夜灡人静之时,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度过的。从那时起我逐渐理解了“养活”这个词,父亲就是为了“养活”这一家,才这样苦着累着,坚持着。他先后送养葬埋了爷爷、奶奶、二爷三位老人,加上母亲,他独身一人安葬了四个人,又养育我们姊妹四人,随后又为我们兄妹嫁娶成家而操心操劳,这是何等的不容易。他承受了多少辛酸和劳累,只有他老人家知道。
  父亲于1957年参加工作,曾经是公社文书,当过会计、粮食专干、武装干部和公安干部。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他响应党的号召,回家当农民。为了养活我们一大家人,他牺牲了自己太多的幸福。然而,父亲从不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怨天忧人,悲观失望。他正直向上,积极乐观,拿现在的话说,他的人生充满正能量。当他看到我们兄妹一天天长大成人,他的内心充满喜悦,看到我们先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的高兴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几十年来,他对儿孙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好书,做好人,不忘本。
  父亲过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几个小本本,上边有父亲亲手抄写的《百字铭》《长寿歌》《修心歌》《健身歌》《社会公德三字经》等,整整齐齐的抄了两本子。父亲还从有些报刊上剪了很多关于家规家风方面的好文章以及诗歌等等,整整齐齐的贴了十多个本子。有一次,我进父亲房间,他正在看小说《欧阳海之歌》。他对我讲,他把《欧阳海之歌》这部小说快看完了。他说,咱家的过去在旧社会的遭遇和欧阳海家一样。现在生活好了,一定不要忘本,要感谢党和政府。
  父亲一生节俭。他舍得拿钱给村上困难的人,舍得在街道上给残疾人买东西,却对自己很苛刻。在整理他的房间时,我发现父亲经常穿的衬衣都打了补丁,而柜子里却整齐放着十几身儿孙们给买的没有穿过的新衣服。
  父亲离世三年了,我一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当我走进他的房间,每当我看到他用过的物品,一种思念隐痛总是随之而来,“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亲走了,我不仅失去了父亲的爱,也同时没有了母亲般父亲的爱,无尽的思念成为我无尽的痛楚,我深深的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愧疚。曾无数次在梦中与父亲相见,醒来后泪流湿枕。家有老,是个宝。我常想,如果父亲活过来,那该多好呀!有这样一位慈祥、善良的父亲健在,是一种福,是人生的一大鸿福。父亲不仅拯救了一个家,给了我们子孙一个永远栖身的港湾,还给我们留下了“勤劳、好学、和善、俭朴”的美好家风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把父亲比作一座伟岸的山,而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不仅是一座雄奇、绵延的大山,而且是一条滋养我们透宛深遂、慈爱绵绵的大河。
  愿天下众多孝男孝女能在父母健在时多尽孝,早尽孝,尽好孝。愿孝敬老人成为一种大美品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