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空心村现象
王根学 姜毅
文章字数:2084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大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农民到县城或城镇购房,原有村庄留下大面积的空闲住宅和旧房老屋,形成“空心村”现象。
  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慢
  “空心村”一般是指村内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在60%以下的行政村。据省统计局洛南调查队调查,洛南县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有14个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低于60%,空心村占比为5.8%,14个村不同程度存在“空心”现象。从韩村、李塬村、蒿坪岭村3个调查样本村情况看,呈现以下特点:
  常住人口少,闲置房屋多。3个村常住人口2539人,户籍人口4372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为58.1%。村庄住的农民少,占用的土地却很多,出现浪费和空置状态。3个村现有房屋1280栋,其中闲置一年以上的房屋数量为149栋,占现有房屋数量的11.6%,其中蒿坪岭村闲置一年以上的房屋占现有房屋数量的18.7%。
  经济发展慢,公共服务缺。3个村全部为贫困村,2014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6286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9个百分点。在调查的3个村中仅有1个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2个,仅有1个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1个,3个村均没有电子商务配送站,也没有体育健身场所,居民生活条件差。
  基础设施差,生存条件劣。3个村地势2个山区1个丘陵,进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但村内主要道路为沙石和土路,村内主要道路均没有通路灯。3个村仅有1个村有小学和幼儿园,3个村有2个村没有通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3个村均没有养老机构,群众生活生存条件差。
  “空心村”形成原因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跟不上。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落后,无资金投入旧村庄改造,致使村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滞后,村民纷纷到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去落户。保安蒿坪村地处高山之巅,无饮用水,村内既无小学又无幼儿园,自然环境恶劣,吃水靠雨水积存,全村23.5%以上农户全家外出,23.3%的人口全家外出,全村三留守人口170人,占户籍人口的13.2%。
  住房建设混乱,土地政策执行差。许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基,存在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现象,对空置户缺乏应对举措,盘活难度较大,造成原有宅基地长期闲置。
  新老思想交锋,留守老龄化。新生一代与老一辈父母对于传统观念产生矛盾,过去农村固有的保守观念根深蒂固。绝大部分老人仍然认为落叶总要归根,即使到城镇购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人到乡镇购房,留下原有房屋回村干农活时居住,放农具、粮草等用;有人将老房子留作回乡走亲访友、处理老人后事场地,导致大量房屋空置。一部分留守人员,也是年高体弱的老者居多。
  对社会管理造成的影响
  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在调查的3个空心村中,闲置一年以上的房子146栋,按照每栋房子桩基地总面积5分地计算,共浪费土地资源73亩,这些大部分是土房,年久失修,多数是危房。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空心村”的出现,没有相关整治政策参照执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空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务、水电路配套实施、村庄面貌改观等实施起来难度大、成本高。
  影响农村环境和谐稳定。“空心村”人少,以老人小孩居多,人际交往困难,文化生活单调,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缺乏关爱。时下农村老人生活负担很重,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监管教育缺失。洛南是商洛山区的一个贫困县,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成为劳务输出大县。全县留守儿童2987人,其中学校托管549人,隔代抚养2347人,亲属寄养91人。“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教育”,这是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
  阻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在调查的3个村15户农民家庭中,户籍人口69人,其中:常住在家16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性16人,仅占户籍人口的23.2%,他们承担着223亩耕地的种植和收获,人均承担14亩土地的生产任务。地多劳力少,势必造成耕作不细、产量不高、品种不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承担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差,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对治理“空心村”的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空心村”农民恋土恋乡,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和环境,暂时没有搬离本村的打算。在15户农民家庭中,期望整体搬迁的2户、占13.3%,期望村庄重新整合的8户、占53.3%,期望加大产业发展的5户、占33.4%。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合理制定“空心村”改造的相关政策,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使村民拆旧修新,减少土地浪费。
  科学规划是搞好“空心村”改造的关键。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按照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在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确保长远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建议将“空心村”改造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新社区建设、宅基地复垦、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农民市民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向县城、中心集镇与中心村集聚,同时统筹农村的水电、道路、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生活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文体娱乐及商业设施,既为安置后的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优化农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结合社保体系建设,强化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