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女菜农的七年探索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104
  在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蟒龙峪村有一大片蔬菜大棚,远远看去蔚为壮观,这片大棚蔬菜的主人名叫王彩霞,她也是商州区最早发展设施蔬菜的人。如今,7年过去了,创业的过程中有喜有悲,王彩霞说,很多发展设施蔬菜的后起之秀都赶上她了,这激发着她在当前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创业路子。
  当年,王彩霞的3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很重,她一直寻思搞个项目自己创业。那时,商州区鼓励村民发展万亩设施蔬菜的口号才提出来,2009年秋季,王彩霞响应国家政策,流转了同村人的90多亩土地,在区农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修通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沿老虎沟建起50多个蔬菜大棚。
  创业之初,王彩霞就尝到了蔬菜种植带来的甜头,新鲜采摘的菜直接发往东关菜市场,从来不愁卖。但开头顺利并非一切顺利,困难也是一个接一个的袭来。先是从外地请来的技术员辞职不干了,失去专业指导,蔬菜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下降。王彩霞很心急,她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农业专家,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半个技术员。另外,蟒龙峪村离城很近,有点劳力的人都出门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一些身体虚弱的妇女和老人,想请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都难。王彩霞就因地制宜,活多时就多请一些人,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分配活计和工钱,也基本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最让王彩霞头疼的是50多个大棚设施,“这些大棚都是普通的日光温室大棚,不能种反季蔬菜,一到冬季天冷就不能种菜了,而且很容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王彩霞说,她也曾想过更换现代化的大棚设施,但高昂的成本却让她望而却步。
  2014年夏天,商洛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蔬菜基地的4口井远远不能满足灌溉需求,“把菜苗育下后,种在地里过两三天就枯萎了,根本无法种菜。”王彩霞说,心急如焚的她只能请求相关部门支援,最终,又打下4口井,这才缓解了干旱的情势。2015年春天,有一天天气突变,不仅刮风下雨,还下起了冰雹,持续有10多分钟,“那次,4个大棚都被连根刮倒,里面是我利用冬天农闲季节试种下的香菇,大棚倒了也没法再种,只好忍痛放弃。”王彩霞说。尽管困难重重,但王彩霞从不放弃。
  今年,王彩霞又加种了西瓜等水果品种,56岁的她不仅要对基地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还要和工人一起下地劳作,“一到时间就要锄草、浇地、打药,每天还要按时给大棚通风,要不然菜苗就烧死了。”王彩霞说,创业光有苦干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转型,因为资金紧张,她至今没能更换设施,扩大规模。“老虎沟风景很好,山上还有一个果园,是旅游散心的好去处。如果能找一个合伙人,再加上相关部门的扶持,把蔬菜基地改造成一个既能种菜,还能满足游客需要进地采摘,并且能够品尝原汁原味农家菜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