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防止高效课堂“四化”倾向
李载洲
文章字数:972

  在“杜郎口”“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高效课堂模式热潮中,各地“仿生”了许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对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先讲后练的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有少数学校,一味地照搬书本或借鉴,不加选择地复制他校课堂模式,产生了一些值得探究的教学现象。
  合作学习“餐桌化”。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改头换面、重塑形象”,照搬照抄,直接套用,误以为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围圈圈”,把自己学校课堂简单地规划成“餐桌式”“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课堂上,教师“涛声依旧”“一讲到底”,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改革模式,师生教学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局限和制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导案学案“一单化”。新课程改革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在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等高效课堂新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课堂教学出现“一边倒”现象,教师成了无所事事,维持秩序的“教室警察”,高效课堂简单地演化成了“上课发单单、教师靠边边”的“空心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具体体现。
  兴趣小组活动“社团化”。为了展示学生的艺术素养,彰显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部分学校把30分钟大课间活动,由传统的“课间操”演化成“大型团体操”“艺术体操”“健身操”等,实现“一班一品、一班多种”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有不少初中和小学,纷纷成立与自己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等条件不相符合的学生社团,冠以“文学社”“校园剧社”“国画社”“茶艺社”“民族乐团”等高大上的名称,实际上,盲目地将课外兴趣小组更名为“社团”的做法,值得商榷。
  教学评价语言“简单化”。教师恰当精准的评价、巧妙的暗示、得体的语言,对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些高效课堂示范课上,我们看到了“问卷式评价”“表格式评价”“检测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对受评学生的激励作用明显,学生满意度较高。如:“你回答的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构思巧妙!”“你的解题方法独特简便,值得学习!”但教师和学生过于简短的、经常反复的评价,如“好!”“你很棒!”等简单的评价语言,只会增加学生对师生评价的轻视感,消弱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久之,就会失去课堂评价的正向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