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种植魔芋富村民
文/图 记者 肖云 余婷
文章字数:1559
  刘书京和正在种魔芋的村民交流经验

  近年来,商州区麻街镇湖新村因大量种植林下魔芋出了名。湖新村原名甫上村,由高潮等几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520户2500多人,其中,种植魔芋的就有120多户。以前,湖新村并没有种植魔芋的历史,与魔芋结缘全因村民刘书京的不懈努力和摸索。
  64岁的刘书京种了12亩魔芋,是村里的魔芋种植大户。2010年前后,镇安的一个亲戚给他带来了8个魔芋种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将这8个种子种到了地里,结果,这些种子不仅发了芽,长势还特别好。收获时,刘书京特意称了称,令他吃惊的是,第一窝就挖了足足6斤,种了大半辈子地,刘书京很少见到哪个农作物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由此,他对魔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玩,发现了一本魔芋栽培的书,讲得还很详细。后来,我去市里的书店都找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就把朋友的书借来复印了一本。”在实践和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刘书京发现魔芋原产地在热带雨林,喜潮湿,不怕热但是怕光,而湖新村所处的河谷湿地与茂密的山林,正是种植魔芋的绝佳之地。有了这个发现,刘书京格外兴奋,第二年,他便租种了一些山坡地,开始摸索种植魔芋。随着魔芋种植技术的掌握,刘书京种的魔芋产量越来越高。“一两魔芋种子种下后,当年就可以长到一斤多,效益是种粮食的7至10倍。”刘书京说,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看到种魔芋效益好,他帮娃们也种了一些。
  村里其他人见到刘书京魔芋种得好,也会好奇地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好种吗?能卖得出去不?”在耐心回答了村民们的问题之后,刘书京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既然自己都试种成功了,也确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何不带动村民一起种植,把魔芋作为一个脱贫致富的产业来发展呢?刘书京曾经做过20多年的村干部,对湖新村的村情村貌十分了解,他深知,湖新村地处偏僻,加之这几年,好多青壮年劳力都出门务工,致使村里好多林地都荒着没有人种。“不管怎样,我都不想看到田地荒芜。”刘书京说,村里有很多核桃树,恰巧魔芋适合在树下种植,如果倡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那效益就会大大提升。这样说来,开发魔芋资源、发展魔芋产业,就能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是一条带领村里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刘书京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村领导,村班子很重视,2012年,刘书京和村干部一起去山阳、镇安、丹凤的魔芋加工厂考察了一周,主要看魔芋的市场前景。这次考察很成功,回来后,村干部就告诉村民魔芋市场很好,让他们安心种,承诺肯定有人要,对于特困户,村上还免费给提供种子。听村干部这样说,村民像吃了定心丸,都开始跃跃欲试,但也有人持怀疑的态度,迟迟不敢种。湖新村6组的段宝昌,平时在家种药、养羊,没事爱和刘书京聊天,他曾经觉得种药把稳,害怕魔芋风险大。刘书京告诉他魔芋和洋芋一样好种,不用操太多的心,而且销路方面会帮他联系。在刘书京的一次次鼓励下,2013年,段宝昌种了150斤种子,头一年就挖了600多斤,看到成效后,就扩大了规模,去年卖了4000块钱。
  这几年,刘书京一直致力扩大全村的魔芋种植规模,在推广种植的过程中,他们也因天灾等减产遭受损失。“有一年就发生了两个灾,先是春涝,接下来就是寒冬。”刘书京遗憾地说,春天是魔芋的休眠期,此时最害怕潮湿。因为春雨过多,魔芋产量损失了一半,其中,百分之六十都在地里烂掉了。去年过冬时,害怕魔芋受冻,他们还铺了一层树叶保暖,但因没有及时把树叶清理走,好多魔芋都腐烂了。尽管如此,刘书京仍十分看好魔芋的市场潜力,他在书中看到,魔芋除了做豆腐,还可以做成精粉、凉皮、罐头等。如今,他们村的魔芋,大部分都卖给了魔芋加工厂,听说加工后多数都出口了。
  去年7月,湖新村成立了魔芋种植合作社,刘书京成了村上的魔芋种植示范户,他说,现在还处于发展种植规模的阶段,等产量上去了,再考虑深加工,那时,村上也会成立专门的魔芋加工厂,做出丰富多样的魔芋食品供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