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云寺千载历史的见证者
文/图 王倩 吕丽霞
文章字数:1246
  环境清幽的大云寺
  大云寺里的大士殿

  在商州繁华的工农路中段,有一处古朴静谧的寺院,院内的古柏苍劲而挺拔,青灰色砖块砌成的墙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踏过铺满了青苔的石阶,似乎可以想象千百年来这座寺院在风雨里所经受的一切,也许繁华热闹香火不断,也许落寞饱受摧残,然而,现在经过修复的它依然用沉默和静穆见证着时间洪流,见证着这商於六百里封地的兴与衰,过去和未来。它就是商州大云寺。
  商州大云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商洛存世的唯一一座比较完整的佛教寺院,也是商於古道上唯一一座皇家寺院,它的存在证明了唐代武则天是怎样利用佛教改唐为周,当上一代女皇的,它不仅是一代空前绝后的女皇的缩影,也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据史料记载,大云寺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是武周时一代女皇武则天借《大云经》中“弥勒下生作女王”“成阎浮提主,威伏天下”等言语而“改朝称制,诏令两京诸州修建”的,也依此来宣传“君权天授”“大云”二字即来源于《大云经》。商州在那时属西京,州城又处在东南交通要冲商山道上,这座寺院于当时来说是非修不可了。
  据考证,商州大云寺初建时规模宏大,占地甚广。寺院前临丹江、后抵金凤山,分南北两处,南部在城内,习称下寺;北部在金凤山麓,习称上寺。武则天之子李显登基后下诏各地拆除所建大云寺,武周时所建四百多座大云寺多数被毁,商州大云寺因地方官员更名为“西岩院”而得以保存。元至正年间大云寺得复其名,并加以修复,后人在修复时发现,大云寺各殿宇的山墙上的每块砖上都刻有“大云寺”三个字,也正是这些刻字的砖成为大云寺不可更名的物证。据地方志记载,大云寺上寺明万历年间毁于大火,清顺治年间在其遗址上新建启秀阁,“秀阁书声”为清时“商州十观”之一;下寺历明清而衰,民国时更甚,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波折,得以修缮存世。
  现在的商州大云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四座佛殿。最南端为天王殿,又称三门;其余三殿自南向北依次为前殿、中殿、后殿,各有5间,其整体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筑群体。前殿为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正殿;中殿为大士殿,又称菩萨殿;后殿为法堂,是用以做佛事或存放法器的地方。四座佛殿内原先皆供有泥塑佛像,墙壁绘有壁画佛像,后由于多种原因,泥塑、壁画多有损毁,保存完好的壁画佛像仅40余幅。
  2002年大云寺维修竣工后,各殿泥塑及壁画佛像得到最大程度的修缮。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塑像高大雄武,中间所供“男头女身”弥勒菩萨塑像独具特色;大雄宝殿和三大士殿内的《五戒本生》《三教九流》《佛说中道》《家家观音》等壁画、浮雕,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反映了盛唐时期佛教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现象。禅堂之中,安置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石造佛像20余尊,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与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商州大云寺,地处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却独拥深邃幽静。千百年来,任凭世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它始终独处一隅,默默伫立。它见证了历史,也给商於古道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