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甜了百姓新生活
文/图 记者 王涛 李小龙
文章字数:3296
  科管
  在麻岭子街道,商户孙刚良家里堆满了2000多吨、30多种中药材。
  天士力对收购回来的丹参进行分拣作业

  商洛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又有“天然药库”之称。其广阔的山地和复杂多变的土壤、气候孕育了无数的奇花异卉,这些神奇的植物,千百年来被人们开发利用,作为祛病健身的良药。据普查统计,《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分布有1192种,其中265种被列入新版《药典》。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中药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抓,以此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成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发展中药正当时
  初夏,商洛大地,山山岭岭换上绿色新装,山涧沟壑、田间原野中药郁葱成林。穿行在乡间的水泥公路上,夹道尽是没膝深的中药材黄芩、板蓝根、金银花、丹参,矮矮的绿草丛枝叶细密,零星点缀紫色小花。尽管天气干旱,但一亩地3000元以上的预期收益,还是比普通的玉米、小麦高出很多。不少农民满心期待:待收的中药材将为家庭换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2015年,市政府召开全市春季林业重点工作现场观摩会,对包括中药产业在内的5大类28个示范点进行观摩,提出了强力推进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药产业,决定成立中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林业、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资金,打包捆绑项目,设立市级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中药产业基地、企业进行调研,专题研究商洛新医药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进工作。
  目前,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180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达60万亩,建立规范化示范基地40多个,发展合作组织220个,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居省内各地市之首。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黄芩、桔梗,洛南的连翘、万寿菊,山阳的黄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凤的山茱萸、金银花,镇安的天麻、猪苓,柞水的红豆杉、五味子等为特色的“十大商药”规模化基地,起到了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作用。
  2015年,全市中医药总产值达67.39亿元,规模化中药生产企业19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山阳必康制药集团公司已成功借壳上市,柞水盘龙制药集团正在积极准备上市。
  中药种植富农人
  “我们村340户,1400口人,家家种中药。1400多亩耕地,1100多亩都种植了药材。”商州区沙河子镇洛旗河村党支部书记马富民说。在村民们看来,一亩地种粮食,抛去肥料种子和人工费用,不赔钱就算不错,还要看老天爷脸色。而药材种植不费工,好打理,更重要的是抗旱耐瘠薄,再赖的天,也能稳赚。
  洛旗河村像我市很多农村一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这里,有着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尤其是桔梗、黄芩,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年7月种植,隔年10月后收获,两年一茬。黄芩、桔梗都十分耐旱,适合丘陵区种植,生长期内只需追施一遍化肥,除两次杂草。村里60多岁的麻孝敏靠种8亩“放羊式”管理的黄芩、桔梗,维持着家庭的日常开支。麻孝敏家里有8口人,儿女们都外出务工,只有老两口和孙子留在家里。在他们家,几十年来都保持着种植桔梗和黄芩的习惯,依靠这两种药材,他们家每年保持着3万元左右的收入,对他们来说,一年的人情礼往和油盐柴米已经足够了。
  而夜村镇的李河滩村,位于一片坡塬地,“五道梁,六道沟”的黄土地上覆盖着葱葱绿绿的药材,有黄芩、板蓝根、金银花等。这里的农民也有着中药材种植历史,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全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将土地种植了药材。在该村,有着商洛成立最早的丹北中药材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发展会员160多户、药材基地5000多亩。合作社理事长代勤发告诉记者,尝到甜头的药农除了在自家地里种,不少农户还到外村租地种,在他的社员里,有10多户种植药材都在60多亩,100多户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社员代建仓因为妻子患病在床,不能外出务工挣钱,他一边种药材一边照顾家里,每年通过种植药材收入七八万元。
  “中药好,种药好,总比种粮效益高,一年收入六七千,小康水平能达到;要想富,药开路,要想发,药当家。”成了当地有名的顺口溜。
  产业增效新途径
  5月,也是中药材收购最忙碌的季节。在沙河子镇、夜村镇一带,这里有着众多的药材门市部,每天商贩云集,宛然成了商洛中药材的集散地。
  在麻岭子村,孙刚良正忙着收购药材。在他家两层高大的楼房里,堆放了黄芩、桔梗、板蓝根等30多种、2000多吨的中药材,满屋药香。他做药材生意20多年,可谓中药的行家里手。每年的5月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过秤、加工、装车……最忙的时候他需要雇80多名工人,还要组织30多名的商贩挨家挨户收购。“每年商洛70%的桔梗都是从我的手上过!”说起中药材,他很自豪。他告诉记者,今年,光桔梗一项药材,他就收了1200多吨,从他手中过的资金达4500多万元。在麻岭子街道,像他这样的商户有8家之多,每天药材商贩云集。而这些药材全部流往北京、广州、河北等医药产业发达省市。随着我市中药材的蓬勃发展和大型药企的壮大,“商药”品牌逐步形成,产业增效为广大药农带来了新的天地。走进天士力公司,大型采购车辆进进出出,中药的香味远远就能闻到。自1998年落地商洛以来,天士力已发展丹参基地1.7万余亩。公司成立15年来,运用“公司+科研+基地”发展模式,在商洛累计发展丹参、荆芥基地近20余万亩,为药农增加收入3.5亿元。近年来,公司又与时俱进地创新了“大户承包”“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发展模式,保障了基地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至2015年底,全市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线达40多个,注册商标58个,“盘龙牌”盘龙七片、“东秦牌”香菊片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丹参滴丸、香菊片、盘龙七系列产品全国驰名。为此,我市专门建立了中药材GAP工程中心,依托企业建立了多家中医药研究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香菊、盘龙、必康等制药企业分别与市外科研、教学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自主研发以地道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新药品40多种。
  破解瓶颈让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初级起步、平稳发展到蓄势待发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但采访中,我们从药农口中也了解到,缺乏科学管理、缺乏资金补助以及中药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都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我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不小,10多个品种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土地规模、经营理念的影响,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除丹参、黄姜、山茱萸等少数品种外,其余中药材品种至今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基地,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品种多、总量小,单产低、质量不稳、效益差的问题没得到很好解决。
  其次,“靠天吃饭”情况突出,缺乏科学管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需要具有中药材栽培、加工、检验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而我市原有中药材生产经营方面人才多数已流向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高校培养的中药材人才多数流向外地或其他行业,从事中药材工作的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在李河滩村,不少板蓝根叶子出现枯萎,市中药办李斌等人经过现场勘查确认是因病所致,不少农户放任不管,缺乏科学管理。
  再次是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全市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与相邻地市相比,数量不少,但总体来看,只有必康、盘龙两家产值过10亿元,其余的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不足,拳头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少,发展缓慢。企业年消化地产药材量不足地产药材总量的10%,很多企业都是从外地药材市场购回药材加工,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对商洛地产中药材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采访中,不少种植大户都提出缺乏相应资金补助。特别是在良种繁育试验、规范化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中药产业呈现出自由发展,大起大落的局面,影响了中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可喜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中药材产业提上了战略化议程,围绕“依托大西安、建设大商洛、打造大品牌”的总目标,至“十三五”末发展中药材基地总面积200万亩,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80万亩;引进建设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医药加工、营销企业10个,培育发展产值亿元以上的医药龙头企业1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发展壮大商丹、山阳、柞水3大医药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商洛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及交易体系建设,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