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冷板凳上的“神圣”
鱼在洋
文章字数:973
  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那个说“文学依然神圣”的陈忠实枕着能当枕头的名著《白鹿原》安祥地睡了,文坛像天塌了一角,一片悲伤。先是微信刷屏,后是网站报纸电视跟进,到处都在痛悼陈老。上至总书记下至白鹿原上的乡党,要么送花圈要么去吊唁,轰动大得让人恍惚回到了七八十年代那个文学黄金岁月。那时候刚刚搞开放,文学的筐子里装的东西太多,一篇小说就能让人街谈巷议。文学红得发紫,人们都把作家当神敬着。陈老把“文学依然神圣”写在作协门口的时候,文学的光环早就让经济大潮淹没了,文学回到了她本来该呆的地方。陈老的话是在鼓舞士气,给文学后来者鼓劲哩。这回老先生走了,圈外人的强烈反响让人感叹。可见陈老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忠实的大好人,也写出了能当枕头能传世的好作品,给文学增了光,添了几分神圣。
  陈老成了神,享受着世人的文学香火。可他再也听不到人们的赞美和怀想了。别人回忆文章里写过这样的话,陈老说,说别人好就给书作序,那是给活人看的。要是人不在了,再动听的好话也听不到了。好多怀念陈老的文章都夹带着吹嘘自己的私货,消费陈老抬高自己,实在让人不屑。更可恶的是对一位同样是大作家的的怀念文章里故意歪读,得出山里人山大沟深心胸就不宽广的谬论,让人哭笑不得。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在这场看起来以文学的名义的怀念故事里也免不了煞风景的佛头着粪者。
  陈老走了,却留下了个注定要传世的《白鹿原》。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白鹿原》放在那儿,老陕看得见,中国人看得见,得了奖也罢,不得奖也罢,只要还有人看,还有人说,陈老就活着,活在了文学的记忆里。
  陈老走了,生活还得继续。再神圣的文学依然是个冷板凳,是个寂寞的行当。想在文学的世界里折腾出陈忠实那么大的动静,不管是身前还是身后,恐怕对我等来说只是痴人说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天傍晚,在街边漫步,看到卖牛肉拉面的回族兄弟在墙角铺上毛毯,虔诚地祷告。车水马龙的街道,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有信仰是美好的,哪怕再苦再累也有念想。文学不是宗教,但也得有献身的宗教精神,有把冷板凳坐热的情怀。陈老说过,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只要活在文学中,就不必太纠结,咱们把文学当成了宗教,就得学习路遥,努力地写啊写,力争把冷板凳坐热。不管官场如何评价,不管成功与否。当个好人,当个敬业的好作家,一生做个有信仰的人,就够了,在红尘滚滚里不愧生活,就是“神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