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心一片润茶香
文/图 柳阳 记者 谢非
文章字数:1687
  2015年5月,公司新购置一台链式茶叶烘干机,刘海锋和厂长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刘海锋,今年28岁,从小就生活在山阳县茶叶出产地——法官镇。2010年,他筹资成立了山阳县天柱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陕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农户126户,规模从初期3000亩,不断增加到如今的6000多亩,发展和带动周边茶农200余户。回家发展茶叶的原因,源自刘海锋初中时的一次经历。
  一个事件萌发了创业念头
  2000年5月的一个下午,太阳炙烤着大地,刘海锋在路上遇到了当地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只见老人背着一筐茶叶鲜叶,佝偻着身子缓慢地向延坪方向走去,准备卖茶换点钱。“事后我才知道,那一筐茶叶,居然有40多斤。如果当天没人收购,那么老人一天都白忙活了。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就纳闷为什么法官镇不能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就近收购、加工茶叶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2010年从大学毕业后,刘海锋自然把目光瞄向了养育他的这一片青山,开始关注山阳的茶叶市场。当时他发现山阳虽然有几家茶叶加工企业,由于当时山阳的茶叶相对规模较小,加上都是只采摘一个多月的春茶,产量比较小,基本都是散茶出售,缺乏优质茶叶品牌的培育和整体包装营销,所以当地很多商店里卖的都是来自湖北郧西的茶叶。于是,当年他多方筹资16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和公司。
  之后,刘海锋开始游说周边的农户和他一起种植茶叶。由于没有茶叶种植经验,加上从种苗到采摘有两三年的培育周期,这期间不仅要精心照料而且没有收益,一旦两三年后没有成功,那么损失将会非常之大,因此农户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经过一番游说,除了自己的两个亲戚,几乎无人愿意加入合作社。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与种茶并消除他们的顾虑,刘海锋与周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签订了鲜叶收购协议,这样他们对鲜叶的价格和销路没有了后顾之忧,只负责种植和采摘鲜叶,合作社便蓬勃发展了起来。
  技术是前提,质量是关键,营销是保障
  起初在发展过程中,不时遇到茶叶枯黄、长势缓慢、茶叶制作水平较差等技术难题,不仅没赚到钱,还差点亏了钱。于是,刘海锋每年都到杭州市中国茶叶学会学习,并到浙江、安徽、四川等茶叶主产区参观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
  种植加工技术问题解决了,销售也是门学问。起初,他自己印制了一批宣传彩页在县城、市区、西安等人口密集地方去发放给路人。“第一次发传单的时候,真的很放不开,尤其是被人拒绝后,或者有人拿了传单随手一扔后,感觉浑身不自在。偶尔接到一个订单,我都是亲自把茶叶送到人家门口,客户很感动,但销量依然不景气。”刘海锋回忆道。
  在惨淡运营的现实面前,刘海锋开始对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提升规范,比如,拿包装材料来说,为了不让包装内袋污染茶叶,他要求包装供应商提供包装内袋的所有的生产资质与材料检测报告,“我们为每一罐茶叶配备了一个样包,供顾客试喝,只要顾客觉得不好喝,可以无条件退货等等……”
  由于刘海锋的茶主打有机无农残的特点,再加上口感非常不错,所以老客户基本上都会向他们的朋友进行推荐,销售就如星火燎原一样,单子越来越多,销售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第一年就有了20万元的收入。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尝到甜头后,刘海锋更有信心了,开始每年扩大种植规模。2012年以来,分别在丹凤和商南建立了有机茶生态园。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也随之成倍增长,又先后开发出了30多款茶产品。如今,刘海锋的茶叶销售实现了商洛市各县区全覆盖,在商洛市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名列前茅。2013年,公司产品同步进入北京、西安两地销售,并与澳大利亚客商签订40万元的销售合同,首次实现跨境出口销售。2014年伴随着互联网电商浪潮的兴起,刘海锋看到了其中的商机,2015年,公司入驻了山阳县电子商务中心,并成立了线上体验店,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向发展,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绿化了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目前,随着刘海锋的茶叶销量的增长以及产品类别的日益丰富,茶叶的采摘期由原来的每年4月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直延伸到6月底,并且开始采摘秋茶,每亩收益也由原来不到2000元增加到如今的4500余元。现今,刘海锋的公司年生产净茶50吨,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茶叶种植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