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 产业园区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
马泽平 赖光全 张珊
文章字数:5193
  柞水县县委书记陈璇在西川产业园里了解贫困户收入情况
  卉丰园里,美丽的产业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牛背梁景区农家乐集群,一年三季游客络绎不绝。
  西川农业园区通过能人带动,金盆村贫困群众熟练掌握了白芨育苗技术。
  盘龙医药产业园发展的杏坪百亩中药材种植,成了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5月的商洛,到处一片浓绿,田地里,小麦带香,玉米抽苗,瓜苗窜长。但柞水县联丰村贫困农民骆名成门前的两亩平地并没有种一棵粮食,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樱桃林。“这洋樱桃明年就能挂果,我再也不用操心出门打工了,一家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来没这样足过。”望着自家两亩地变成樱桃园,在地里除草的骆名成皱纹满布的脸上绽放出了难得的笑容。而就在一年前,一家六口的骆名成,家有三个大学生,两亩平地靠媳妇种些玉米糊口,自己常年到外打工支撑家里开支。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还能在产业园里打工,骆名成的脱贫梦就从自家的地里开始实现。
  在柞水,像骆名成这样的4300户贫困群众,正依靠家门口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着各自的小康梦想。
  脱贫攻坚奔小康,柞水按下了现代产业园区带动致富的快进键!近年来,柞水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定位,按照“特色园区+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车间建在贫困山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园、西川生态农业园、卉丰现代农业园、盘龙医药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区,把贫困户捆绑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正以“产业培育”推动“造血扶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找到了精准脱贫的好路子。
  生态旅游产业园
  贫困群众家门口迎来“现金流”
  眼下,虽已进入夏季,可牛背梁景区边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朱家湾还是繁花似锦的春季。
  “景区有人气,我们在家门口赚钱肯定容易。”朱家湾村村民叶文琴说,几年前,自己一直和丈夫出门打工挣钱,一遇到外面就业形势紧张,就只好回来闲在家里。家门口的美丽乡村出了名,农家乐生意好了,丈夫在家种庄稼、种蔬菜、养土鸡直接就卖到了附近的农家乐,自己给村里农家乐大户李春花打工,每月2000多元,算下来一家人一年很轻松收入3万多元。
  生态游更让经营农家乐24年的李春花尝到了甜头。目前,李春花除了在朱家湾村开办农家乐外,还应邀在西安、柞水县城开办了两家,先后聘用村子周围100多人在农家乐务工,年毛收入100多万元。其中20多个贫困户在李春花的带动下,一边务工、一边学厨艺、一边学接待礼仪知识,开办农家乐、面馆等,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小康路。
  “山野之地、不毛之地、贫瘠之地,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的话,劣势也能转换为优势,这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朱家湾村依托旅游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产业,率先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就是产业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柞水县县委书记陈璇介绍,今年县上将以“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生态经济化”为目标,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按照“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树立旅游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据了解,柞水县以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为依托,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引进入园企业,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就近就地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进企业务工、就业,增加收入。仅去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数已达到548.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1亿元,较2014年增长12.08%和14.28%。今年,该县涉游4个镇办10多个村,开办各类农家乐247户,在生态旅游产业链带动下,将就地解决1000多人就业,带动1000多贫困户实现脱贫。
  西川生态农业园
  能人带动贫瘠土地生出“金蛋蛋”
  5月13日,细雨中的下梁镇金盆村还有些凉意。汇生源现代农业产业园里,50多岁的吴金兰忙得满脸是汗。“这是从外地运来的白芨种植专用肥,要不是包扶干部和村里种药能人郝祥军,我们一缺技术二缺钱的,哪敢在大棚里种药?”吴金兰拽着衣袖擦完脸上的汗,又开始向园里铺撒有机肥。吴金兰一家四口人,丈夫陈正发身体不好,居住在山坡上,一家人完全靠没知识没文化的她过日子。要不是看着村里白芨种植大户郝祥军发了财,她怎么也不相信这贫瘠的土地还真能生出“金蛋蛋”。听说这一棚白芨三年后就能收入上十万元,将有效改变贫困状况,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金盆村,不仅有像和陈正发一样的贫困户,还有些懒汉是劳力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干活是六个人干一个人的活,不依靠闲置的园区资源和能人带动,他们很难脱贫。”金盆村文书朱正红说,村民都已过惯了往日“种点包谷养头猪,过年一吃屋空空”的四季轮回的生活方式,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上的产业大户多次上门做工作,村民思想上才有了一些变化。
  作为包扶金盆村的驻村工作队柞水县人社局,走村串户摸清底子后,采取包扶单位“领”、企业能人“带”、贫困群众“参”、政策支持“扶”、产业支撑“脱”的“五合一”精准产业扶贫模式。驻村工作队争取县上产业脱贫资金15万元,将汇生源现代农业产业园闲置的大棚进行整体承租,在园区设立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果品采摘、垂钓烧烤和生态餐厅等五大板块,交由柞水龙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陕西鑫满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家企业自主经营,再由企业采取吸纳贫困户入园长期务工或入股分红的方式来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保证联合扶贫效果,我们签订了‘三方’合同:即人社局与企业、企业与贫困户、人社局与贫困户之间相互签订了联合扶贫协议,确保贫困户产业发展零风险。”驻村工作队队长、柞水人社局局长崔福生说,在产业园区脱贫基地中,已为126户贫困户确定了“短期基地带脱,中期药材补充,长期果游稳收”的产业发展规划,确保贫困户劳务工资每月不低于1000元,分红收入每年不低于5000元,通过“一折通”发放。同时,基地还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火鸡散养、饲料及药材种植等产业,从而确保2016年底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的目标。
  依靠生态园区的企业带动,在能人带领下,金盆村二组的贫困户马海林如今的火鸡养殖也搞得很红火。40多岁的马海林介绍,自己因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一家四口一直挤在不足70平方米的简易砖房里。在扶贫局下拨的资金扶持下,依靠特色养殖大户陈圣婵的帮助,他没掏一分钱在家养起了50只火鸡,园区按合同回收,媳妇还在生态园区找到了工作,再加上村上给他生态护林员的工资,年底暂时脱贫不是问题。
  目前,柞水将西川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面积已扩展到沙坪、新合、西川、金盆、老庵寺等5个村,规划总面积23730亩,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该园区批准入园企业13家,年收入将达5.26亿元,年利润1.87亿元,647户1706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依托该园区逐步实现脱贫。其中汇生源设施蔬菜基地,已完成投资2100万元,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海林香菇袋料栽培基地,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生产香菇290万袋;秦峰地栽黑木耳基地,已投资3900万元,生产黑木耳菌棒160万袋,建设示范基地150亩;西川特禽生态养殖项目,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养殖孔雀、火鸡特禽1.15万只。
  卉丰现代农业园
  循环产业精心打造致富“聚宝盆”
  卉丰扶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金井河畔的金台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2012年经过省政府认定的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主要依靠柞水县卉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吸收周围成规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香鹑雁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企业,组建成的现代农业种养殖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金台村由原灯塔村、金台村合并而成,依托卉丰现代农业园区的带动,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13元。当地6个村民小组464户1732人依靠产业园和传统农业增收致富,花卉和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柞水县科教局驻金台村工作队紧紧围绕金台村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施“政府+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联合园区4个企业制定了脱贫攻坚产业带动战略,今年将173户贫困户493人吸入卉丰现代农业园产业链中致富。
  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在哪里,哪里的群众脱贫致富就有了“聚宝盆”。金台村贫困户夏勤春,常年在卉丰扶贫产业园的明月养猪场打工,每月工资1100元,年收入1.32万元,妻子宋崇珍常年坚持在卉丰扶贫产业园的花卉园打工,年收入3000多元,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常年在西安打工,卉丰扶贫产业园租了他家1.37亩地,每年付给685元地租金,全家一年仅靠老两口子在卉丰扶贫产业园打工和地租金就能收入1.6885万元,保障夏勤春一家五口人稳定实现脱贫。
  “产业怎么扶?龙头企业怎样壮大?怎样将贫困户和龙头企业连起来,这必须要政府来撬动。”柞水县县长崔孝栓介绍,政府就要做好农民做不了的事,解企业落地生根发展的难题,培育产业发展的沃土,全力改善基础设施,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点。
  为了引入健康、绿色发展的企业入园,该县整合多方资金,配套完善水、电、路、讯等设施,并将入园企业整合到循环发展产业链上,将养殖香醇雁、生猪、山羊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输送到花卉产业园里,花卉产业园将深加工产品销往外地。政府以产业发展资金为杠杆,利用五种模式,将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达到贫困户脱贫、企业发展的目的。这五种模式分别是:自营模式,园区为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产品回收,实现脱贫;托营种养模式,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驻村工作队、村委会与园区企业协商,租用企业场地,归企业统一管理,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利润,达到贫困户增收的目的;合作经营模式,贫困户将土地、生产工具、农业设施资产或现金等作为股份参股到企业,实现“搭便车”致富;定向劳务模式,企业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动力,获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保险保障模式,农业产业项目见效快,但市场行情波动快,气候影响大,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商,统一提供农户的风险保险,降低贫困户的风险,获得稳定的收益。
  “政府的牵线搭桥,不仅给企业解决了基础设施发展难题,还通过贫困户流转土地、入园打工等实现了园区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这是双赢的效果。”卉丰扶贫产业园花卉园区负责人陈声林介绍,现在,卉丰扶贫产业园每年将可生产花卉苗木1600万株,食用菌20万袋,出栏生猪4000头,香鹑雁3万只,年产值达23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金台村174户贫困户全覆盖,其中94户产业发展户通过不同模式,实现产业户年均稳定增收1万元以上。
  盘龙医药产业园
  林药间作立体发展结出“钱串串”
  走进柞水县盘龙医药产业园区里的乾佑街道办事处梨园村,只见核桃林、红豆杉、金银花高低错落有致地生长在田地里。“这几年就是发展林下种药,让梨园摘掉了穷帽子,现在全村只有11户13个贫困人口了,在盘龙产业园的带动下,很快就会富起来。”正在林地里劳作的梨园村副支书谢关有说。老谢全家4口人,依托盘龙医药产业园的入住企业,在自己种植的10亩核桃园里,套种了6亩曼地亚红豆杉和3亩猪苓,都已进入收获期,每年核桃收入2-3万元,妻子在曼地亚红豆杉公司打工收入5000多元,猪苓每年收入1万元,全家每年人均收入远远超过1万元。目前,梨园村310户1082人中有一半的农户依靠“林药间作”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坡,海拔541米-2802米,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由于海拔高差和地势、地质、气候的特殊因素,因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多样、森林茂密,天然造就了多种植物药材的生长栖息之地,境内植被良好,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有“天然药库”之称。据不完全统计,柞水境内生长着各种植、矿物药材1206种,其中常用药400余种,名贵中药五味子、二花、柴胡、杜仲、丹参、猪苓等150多种;主要用材林有油松、华山松、冷杉、椴树等,其中冷杉为我国特有树种;主要经济林有核桃、板栗等。全县已拥有制药企业2家、中药饮片企业2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家6家、医药研究单位1家,发展中药材种植34个品种39.7万亩。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构建支柱产业已成为柞水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
  近年来,柞水县紧紧抓住地域优势,围绕打造全国中药名县和秦巴现代药苑目标,按照“建园区、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的思路,以盘龙医药产业园为龙头,建成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三大示范园区,累计完成中药材种植39.7万亩,现代医药已发展成为县域三大主要产业之一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1500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进园区务工、中药材种植等方式正逐步实现脱贫目标。
  为鼓励园区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很好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柞水入园企业土地和其他费税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还设立盘龙医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后续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园区企业奖励扶持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补贴和各品牌打造的奖励;土地优惠,入园生产性工业企业和旅游开发项目免缴县级留存的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费用。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将继续给力产业园区,延长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的力度,如期让全县4300多户贫困户1.2万多人通过四大产业园区的产业带动,稳定奔上小康之路!”柞水县扶贫局局长王义彬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