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追寻环保生灵的人们
记者 方立 吕丽霞
文章字数:3752
  工作室同志精心选片
  野外生活
  拍摄现场

  佛教认为万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所以,人们应该尊重和敬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正是我们曾经的漠然,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报复着人类。于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再是口号。近期,记者在商洛中心广场观赏了《野生动物与生态环保》主题摄影展,憨态可掬的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像,引得一拨拨市民驻足观看。而让人们难以想像的是,这些作品是从几位老人数万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四年来,老人们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深山密林,自费行程7万多公里,跟随记录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的踪迹,拍摄它们精彩的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生灵,爱惜人类的“朋友”,唤起环保意识。
  ——拍到了
  “我们四人都爱好摄影,退休了才有机会出去跑一跑,谁知道这一跑,爱上了这些生灵,一发而不可收拾”。5月24日,在商山影像工作室里,66岁的石祥民给我们介绍拍摄情况及他亲密的“摄友”,侃侃而谈的马仁照,性格沉稳的刘虎民和善于进行文字编辑的刘发善,以及加入最晚、后期制作图片的王卓。
  四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2010年左右开始关注野外的生灵,一只小鸟、一群猴子无不在他们的镜头中展现出灵性,在他们的眼中,这些生灵温驯可爱,是人类不可缺的伙伴。慢慢地,他们不再满足于常见动物的拍摄,怀着猎奇的心理,转而拍摄一些珍稀动物。
  2010年7月,马仁照和刘虎民他们计划去拍羚牛。为此,他们联系省电视台一位拍摄野生动物专家,做足了功课。7月1日晚,先行到秦岭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专家给他们打电话,称发现羚牛踪迹,让他们赶紧去,他们连夜包车赶到地方,在山上一处转弯处,车灯一打,羚牛矫健的身影一跃而过,几个人兴奋的连声惊呼。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早早上山,在山林中居然看到三十多只羚牛,他们在树林里悠闲地啃树皮,吃树叶,还有几只羚牛在高处警戒,因为羚牛听觉灵敏,生性警觉,他们没敢太靠近,借助密林掩护,轻轻地按下了快门。因为是第一次拍摄野生动物,激动、心慌、手抖,加之离得太远,拍摄出来的效果并不理解,但他们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羚牛离去后,他们沿着羚牛走过的地方扑下山岩,钻过刺架,希望能多拍几张,身穿短袖的马仁照胳膊被挂得血刺刺的,还想往前跟,刘虎民劝他,还是别追了,羚牛性情凶猛,会伤人!二人才不甘心地折回。
  2010年1月,石祥民等摄友到周至去拍金丝猴,到了当地,他们第二天早上四点就上山,守候了一会儿,一群金丝猴从山上扑下来,有的在树上跳来跳去,有的抓着树枝荡秋天,个个精灵可爱。当地动物保护站的同志有意识地将玉米洒在林间,把猴子往前引,一群猴子争先恐后抢食,有的并不怕生,竟敢跑到人跟前从手里来拿吃的,煞是可爱,他们一次次地按下快门,记录精彩的瞬间,不知不觉,四五个小时过去了,双腿在零下几度的山林中已冻得麻木,他们却忘记疲劳,忘记寒冷,浑身上下充盈着道不尽的喜悦。回到商州后,石祥民高兴地向三位摄友炫耀,金丝猴太可爱了,值得一拍!
  ——爱上了
  从此以后,四人在相互感染之下,爱上了这一行当,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他们吃尽了苦头。
  2013年6月28日,他们又一次到牛背梁野生动物保护区拍羚牛,头天晚上在当地找好向导,早上五点多沿着陡峭崎岖的毛毛路上山,走到下午两三点才到拍摄地点,让他们兴奋的是,仿佛是羚牛在集会,这次竟然遇到了100多只羚牛,从四面八方而来,在他们面前的山林里活动,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迅速选好机位偷偷地抓拍。山里的温差大,中午行路时热得大汗淋淋,汗水辣得睁不开眼,到了晚上却像冬天般的寒冷,穿上厚衣服仍抵不住寒气的侵袭。每人吃一碗用牛蹄窝里渍水泡的方便面,便在山林里找了片空地歇下了。刘虎民说,那天晚上,他们和向导七个人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每个人只能侧身睡,不敢翻身,到了后半夜狂风吹歪了帐蓬,个个都被冻醒,山上又下起了细粉一样的雨,落在人脸上,冷得刺骨……
  到了第二天,再次拍摄完后,他们又沿着原路返回,下山时,弯弯曲曲的山路又走了好几个小时,让人筋疲力尽。回到家后,一个多周的时间,腿不能迈,双脚不敢踏地,马仁照和刘虎民发现,他们的脚趾甲全都於血变得乌青,过了一段时间,趾甲居然脱落了。
  拍摄野生珍稀动物,一般都在人难以到达到地方,但他们为了拍摄,往往冒着生命危险。2009年夏天,石祥民和影友去拍黑鹳,他们和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同志一起,来到黑鹳的栖息地。黑鹳的窝建在河道的高崖上,崖壁陡峭,加之黑鹳警觉,不能近距离拍摄,动保站的同志带了几桶鱼倒进河中,以期引来黑鹳觅食。他们则拽着藤条,扒着突兀的岩石攀上了对面的四五十米高的山崖,山岩上没有一点平地,山上的风吹得衣服猎猎作响,人站都站不稳,就这样,守了两天,他们却只拍到幼鸟,没逮住老鸟喂食的瞬间,只得失望而归。
  要更好地拍摄动物,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时节和地点抓拍到他们精彩的瞬间,学习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而这些专业的知识,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2014年左右,马仁照拍大熊猫时,专门通读了曾在陕西搞过科研的著名教授潘文石关于大熊猫的专著,他对潘教授崇拜不已。2015年,他先后两次去广西拍濒危动物白头叶猴,第一次去就没能进入保护区。第二次去以后,打听到潘文石正在保护区内搞科研,他设法联系到潘文石,告诉他自己是陕西人,请他帮个忙。见到潘教授后,他说明来意后大谈其关于熊猫的论著,一番交谈让这位老教授很受感动,说,这种专业的东西,现在几乎没人读了,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透彻,实属不易。最终,在潘老的帮助下,他顺利进入景区进行拍摄。
  拍摄的日子,有苦有甜,有喜有乐,无限的艰辛换来了一张张精灵们姿态万千的照片,让他们充满了自豪。五六年间,他们行程七八万公里,足迹到达陕西、四川、云南、广州、黑龙江等地,拍摄了五六十种珍稀野生动物。
  ——伤心了
  野生动物拍摄的多了,他们也深深喜欢上了这些颇具灵性的动物。在他们的眼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人类的态度也是友好的。然而,现实中的有些场面却让他们触目惊心。
  一次,他们在秦岭野生动物保扩区拍羚牛,追寻着羚牛的脚印翻越了好几架山,在一处缓坡地的水溪边,他们发现了一具羚牛被杀之后腐败的尸体。羚牛的肉已被取走,倒在地上的是羚牛的皮毛和骨头,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惨不忍睹,心情沉重。
  回来后,他们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从安康到柞水这一带,经常能在路边小店前看到店内提供野味的字样,而在一些大的酒店,野味也在偷偷地销售,正是有了这样的市场,才给偷猎者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他们不惜杀戮野生动物,使一些珍惜的动物濒临灭亡,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
  刘发善也向几位伙伴感叹,他小时候,丹江沿岸白鹭翩然,前些年在人们的捕杀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下,难得一见。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最近几年丹江的白鹭、黑鹳等野生动物又回来了,但偷猎、破坏它们生存环境的事仍司空见惯。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后来,他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汉中的朱鹮、昆明的红嘴鸥等都经历了由繁盛到濒临灭亡和再次繁育的过程,而他们无一例外是政府花大力气,采取措施激励群众爱鸟、护鸟,给野生动物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眼前的情况,却不得不让他们扼腕叹息。
  ——感动了
  经过多次交流,他们渐渐达成一种共识,决定要更多的拍摄野生珍惜动物,举办一次以野生动物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摄影展,通过自己的力量,引起社会的重视,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
  从2014年以后,他们跑到更远的四川、哈尔滨、广州等地,拍大熊猫、丹顶鹤、黑顶鹤和白头叶猴等珍稀品种。同时,对各自拍摄的作品进行梳理,精选。最终从几万张作品中选出了250多幅摄影作品参展。
  4月27日,他们共同努力结晶《野生动物与生态环保》摄影作品与大家见面了,影展分为“秦岭四宝”“濒危荟萃”“和谐乐章”和“花絮掠影”四个部分115个版面,将濒危野生动物的特征、习性、保护状况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以野生动物与环保为专题的摄影展在我市尚属首次。影展作品高品质的画面、活灵活现的野生动物的活动场面和通俗易懂的介绍勾起了市民的欣赏兴趣,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驻足观看。不少市民边看边夸奖:拍得太好了,这些动物太可爱了,今后我们要抵制野味,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
  收到如此效果,他们甚为欣慰。大家笑着谈到,只要我们的辛苦能换来大家的支持,唤醒民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让这些美丽的动物与人类长伴,足矣!
  记得著名作家叶广芩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秦岭一带大兴猎杀金丝猴做皮衣出口。有一次围猎时,一只母猴怀里抱着、背驮着两只小猴拼命地跑,两位老猎人将它们追到悬崖边,就在两位猎人要开枪的一霎那,母猴手向前一伸,像人的“暂停”手势,猎人疑惑地停了下来。这时,母猴把两只小猴抱到了怀里喂奶。可能小猴不是太饿,吃了点就跑到一边去玩了。然后这只母猴就摘下树叶,把剩的奶水往树叶上挤,再把树叶一片片的放在离小猴较近的树叉上。等把奶水挤干了,母猴对着猎人,躬身捂住脸,意思是开抢吧。这时两位猎人的枪再也举不起来了,因为他们要射杀的不仅是一只动物,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老猎人从此再也不打猎了。
  动物也是一种有感情的生灵,人类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其实环境保护就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有时只需要从小事做起,如爱护一草一木,或者象商山影像工作室成员那样,用影像吸引人们为环保回眸——关注——参与,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