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基层党员的一面旗
肖云 吕丽霞 谢非
文章字数:1564
  早就听说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有个69岁的老支书,平时做事雷厉风行,深得群众爱戴。近日,记者去云蒙山采访,恰巧见到了正在为云蒙山旅游开发一事奔波的陈根新,他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一见面,就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村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以前,云蒙山村大多数群众都住在半山腰,生活困难,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村域发展。那时,村里流行着一句话:“粮没有,钱没有,有女不嫁头岔口,小伙招人朝外走”,在这种情况下,陈根新带领村干部修通了村路、学校。不料2003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摧毁了一切,这时,又是陈根新带着大家进行灾后重建,从一穷二白中寻求发展机遇。
  2012年,为了让党员、群众有个活动场所,陈根新向村班子提出了重修村委会办公楼的想法,得到了村集体的一致响应。当时,施工方做出了135万元的工程预算,在村级经济积累不足、上级补助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陈根新改变了向外承包的主意,有过建筑工作经验的他决定带领干部和群众修建大楼。开工时正值7月份,天气炎热,白天陈根新跟着群众上墙砌砖,晚上就睡在工地上照看,一天三顿都让妻子送饭,结果楼还没有建好,陈根新病倒了,听不见声音,人也晕晕沉沉,但他怕走了没人顶得上,不敢去医院看病,后来镇上干部死劝活劝,才把他送进医院。在医院呆了7天,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回到工地上,将吊瓶挂在村办公楼的墙上,边挂吊瓶边指挥大家建房。四个月后,七间三层办公楼平地而起,总共只用了57万元,比工程预算节约了近80万元。办公楼建好后,应群众要求,陈根新专门在村办公室设了一个舞厅,并和其它村干部每人出资600元购置了一个1800元钱的音箱,自费买来了碟片。几年来,只要有时间,晚上他几乎都在那里照看,开门、放音乐、结束之后再打扫卫生,往往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
  2014以年,为了搞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云蒙山旅游开发,陈根新经常和村长去县政府争取项目资金,“去年6月,我们先后跑了八九次,终于争取到100多万元的资金,为村上修建了假山、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陈根新说,每次去县委大院,总有一些相熟的干部调侃他,“老陈,又来要钱呀?”对此,他总是哈哈一笑。这两年,他为村上争取到不少建设资金,对这些来之不易的钱,陈根新坚持每一分钱都要用到实处,每次办公事往返的车费也是自掏腰包,从未报销。在修建拦河坝时,必须要有一个人夜里守在河滩照看水泵,为了省下请工人的钱,陈根新主动值班守夜。当时正值初夏,晚上的河滩还很冷,60多岁的陈根新就穿着一身棉衣守在河滩上,连续照看了3天3夜。
  “自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以来,我每晚睡觉不超过4个钟头,脑子里始终在想着村上的发展。”为了拓宽增收渠道,近两年,陈根新带领群众建起了300亩的核桃基地,200亩板栗的建园,100亩樱桃采摘园,以及100亩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基地,这些产业的兴起,也为群众发家致富带来了希望。2015年底,云蒙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300余元。
  要当好村支书,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党的温暖。30多年来,只要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比如村上的涉农资金,低保名额分配等,陈根新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就是再亲的亲戚,再相好的朋友,够不上标准,只能靠边站。“老百姓选我做支书,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想愧对父老乡亲的重托,愧对党的培养。”陈根新说,这些年他觉得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但对家人却亏欠太多,“家里的地我没进过,家务活也没干过,全靠妻子一个人忙活。但她却毫无怨言,有时吃完饭在家里歇会儿,她还会催我赶紧去,别耽误了村里的事。”
  在陈根新带领的村班子的努力下,云蒙山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变成了今天美丽富裕的旅游新村。该村支部被洛南县委评为标杆支部、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而陈根新本人也先后被推选为市、县人大代表,还被表彰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在今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洛南县将其作为先进,在全县兴起学习热潮,大家都纷纷称赞他——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