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十三花呀十三花
吴忠民
文章字数:1522
  眉户《张连卖布》,赌棍张连有唱词:年年有个四月八,娘娘庙里求娃娃。先买鸡,后买鸭,干果碟子十三花。十三花,是待客吃席面的十三个菜品,关中东府有,浙江温岭有,四川羌宴也有。很普遍,养眼,养胃,解馋。
  商州黑龙口有十三花。吃着黑龙口的十三花,东府的,川北的,便自觉沦陷为小巫了。吃客自有说道。
  还是在穿开档裤的年龄,在村里吃席,最能吸引我们的是方块块肉了。村子婚丧大事,必定待客。宴席进行到中场,响鞭鸣起,在青烟缭绕中,腰系白围裙的汉子托一张似很沉重的簸箕,迈着重实的八字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年轻的吃席佬,早就知道那是方块红肉上来了。下菜的人麻利地从簸箕里端起一碗,手烫不过,飞速把那粗瓷老碗往桌中央一蹲,“弗儿弗儿”地吹着手指,口中一句“为热”,十三花中的极品,方块肉,就招呼在桌面上。那是一种什么肉呀,洋火匣大小,四棱见方,排成八块,红润晶莹,肉烘汤鲜。周围如老鳖观水一般,一汪汁水围拢起来,飘六七片斜角绿葱花,有三五只剁碎的红辣角,一两只褐色大茴半隐半露。香气袅袅洇上来,口水悄悄咽下去。在这十分重要的关头,我们第一个关心的却并不是肉。我们三两个小孩子,转着滴溜溜的眼珠,死眼盯着坐上首的老者。小娃吃席来,爹妈有交待,老者没有动,我们的筷子是不能动的。老者的手刚有了伸向桌沿的趋势,我们就悄悄做好了拿筷子的准备。可是老者没有。他拿食指在桌上按了一下,一颗不知哪里来的早已干了的米饭粒被粘在指肚上,送嘴里唧咕了一阵,老者拿起筷子,筷头离碗有一段距离,点了一点,说,来来来,动筷子,动筷子。该夹哪一块儿,我们早在眼光交流中完成了瓜分。在村里,有资格坐上首的老者,风度自是儒雅。然而君子风度终于敌不过小娃娃的眼尖手快,模样周正的,肥瘦相间的肉块,已被我们攫取了来,豁然下肚,泰然环视,待他们慢吞吞的把肉夹完,这下轮到吃肉底下垫碗的萝卜和油炸豆腐了。老者们的斯文再僵持片刻,碗里酸辣鲜香的汤汁都被我们喝得底朝了天。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对于吃肉这件事,大人们心里应该十分后悔,他们的慢慢享用,肯定是装出来的。大人们很假,比不得孩子对方块肉的真心崇拜和虔诚。
  凡待客,黑龙口人必上十三花。开席礼炮红洇漫地,七碟子,八碗碗,顶头盘子端上来。条子肉跟上,豆腐坐庄,红肉谢客,凉粉劝洒,蛋花汤扫席,热情厚道的东家定要让人吃上三四个小时。内中又有一道菜不得不提,糯米丸子,黑龙口人称米方块。酒米蒸熟,水份稍多些,软、散、粘、筋的酒米饭摊到案板上,用洗净的榔头一下,一下,复一下,不歇停地捣。眼看那米粘成一家子,拍成半寸厚的饼,切块,在油锅里炸至焦黄。至待客,加糖加蜜,在大笼屉里烘蒸一通,一盘亮晶晶、清爽爽、甜津津、香喷喷的米方块就上了席面。米方块最出彩之处在于它的津、滑,有点发烫的米方块填进嘴里,咬一下,哈出一口热气,咬两下,舌尖触到了米方块的真谛,微甜不腻,米香充盈,软和筋道,来不及咬第三下,“咕唧”咽了下去,喉咙里体会的是无比的熨贴。
  在商州西乡,十三花是过事待客的规定套路,是十里八乡人人熟知的坐席菜谱,形成这一饮食谱系的年代已不可考。与国人几大菜系比起来,十三花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但于我看来,十三花比小家碧玉还要胜出几筹,几近于闺秀了。如今已不是为吃饭发愁的年代,每在老家坐席,吃上一席十三花,使劲吸纳弥漫在村里的酒和菜肴的气息,感受飘散在空中的烟熏和柴火的味道,融入鸡鸣狗呔人欢马叫的乡情,已是醉了。
  难说,这是不是乡愁。愁什么?愁家国,愁别离,都不是。如今的乡愁,几乎只是一种情绪,跟愁沾不了多少边。吃十三花,更多的是一腔难舍的情怀,一份有所指向的感动和怀念,一种老家门前树荫里歇凉的愿望,一桌子香飘十里的好味道。
  十三花呀十三花。
  十三花呀十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