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残疾孩子的好妈妈
文/图 记者 吕丽霞
文章字数:3647
  赵英娥向群众介绍残疾人的手工作品
  残疾人喜领工资

  坚强者,总能在困境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题记
  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家庭,丈夫残疾,儿子残疾,多年来,她奔波在为儿子求医和康复的路上,执着地想为儿子追求一个圆满的人生;渐渐地,她发现更多的残疾人更需要温暖和关爱,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于是她平和心态,放开眼光,帮助着他们书写新的人生。她就是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西关社区的赵英娥。
  儿子残疾悲伤的母亲带儿四处求医
  赵英娥说,2000年发现儿子是一名智障儿童,这几乎成为压垮她的那根稻草。那时,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丈夫虽有残疾,但小日子却过得富足温馨。儿子一岁半时,她发现儿子不会走路,也不说话,带着儿子到西京医院去检查,结果儿子只有8个月孩子的智商。医生断言,这娃一辈子生活很难自理!瞬间,她觉得天塌地陷,眼前一片漆黑。“一个嫩芽芽似的娃啊,咋能得这病?”她不服气,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跑过一家又一家的大医院,几年间,20多万块钱如流水般地花了出去,3岁儿子才慢慢走路,到了5岁,医生说,娃现在也不用吃药了,要进行康复训练。
  自从知道儿子身体残疾,赵英娥没了自信,老觉得自己不如人,她就卯足了劲给儿子看病。医生说康复训练对娃有作用,她又带着儿子到各地康复训练中心学习训练方法,回到家后反复对儿子进行训练。儿子反应慢,往往一个动作,走一步路都要她演示多次,有时候教得她心浮气躁,教得孩子满眼含泪,训斥一顿,抱着儿子哭一阵,又平平心火给娃教。渐渐地,在她的反复教导下,儿子能跌跌撞撞地走路了。
  儿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让她这个当母亲的感到欣慰,却也心里沉甸甸的。2008年,商洛、宝鸡、咸阳、西安四市在商洛举办“手拉手”残疾人联谊活动,她第一次发现商洛有这么多智障孩子,这些孩子有些比儿子强,有些比儿子还弱,她就和孩子的家长一起交流,都为娃的人生担忧,大家都在感叹,这些娃离开我们了咋办啊?儿子在那天的趣味游戏中表现很优秀,市残联理事长郭玉强的一句话惊醒了她。郭玉强说,这个娃有培养前途,好好教娃锻炼,以后还能参加特奥会!听了这话,她一下子觉得眼前有了光明,心里也有了希望,就开始全方位地对孩子进行锻炼。家里开有门市部,她教儿子认钱,在没生意时教儿子说话,陪着孩子练习骑自行车,为了能让孩子自立、自信,锻炼他融入社会的能力,她决定让儿子去上学。
  她为儿子报了名,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不会读书,不会写字,和老师同学沟通起来也很困难。最初上学的那两年,赵英娥接到的最多的电话便是儿子的班主任打的,“某某家长,你到学校来一下,娃尿(屙)到裤子上了!”听到这话,她既生气又头疼,急急忙忙到学校给娃换裤子。经历了无数次之后,她就在家里教孩子自己脱裤子上厕所,教儿子学会举手,然后她与老师沟通,“我给娃说了,让他上厕所就举手,如果上课期间他举手就是要上厕所,请你照顾一下。”就这样,训练了几次之后,儿子居然能自己上完厕所又安全地回到教室。
  经历了最初的歧视、自卑之后,儿子也学会了不少学校的规则,体质也慢慢好起来,她一有空就给儿子进行心理辅导,教他和同学友好相处,慢慢地,孩子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起来。到了初中,孩子还能自己坐公交车上学,生活也基本能自理。
  众人关爱给予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赵英娥说,在儿子成长的过程,有几位善良的人一直帮助他,给予她温暖和前行的力量,也让她更有信心。
  孩子小时候,她家的小店开在莲湖公园门口,莲湖公园的一名售票员叫刘亚菇,知道了她家的事后,多次出手帮助她。那个时候,她经常在店里忙碌,把娃就放在店里,冬天冷风嗖嗖,娃冻得不行。刘亚菇上班时,就将五六岁的儿子带到她办公室,一方面让娃呆在里边暖和,另一方面,教儿子学着用右手撕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赵英娥缺钱,张口问刘亚菇借,刘亚菇总是爽快答应,尽力地帮助她们一家。后来刘亚菇还把家里的旧衣服整包整包地送给她,听说儿子对电脑感兴趣,又把家里的一台旧电脑送给儿子。
  还有她的邻居王蜜英,最初发现儿子的病后,她每月都带儿子到西安看病,两个女儿在家里没人照顾,王蜜英主动帮助她,让她把钥匙放在她家,然后王蜜英到她家帮两个女儿做饭,晚上照顾女儿们睡觉,第二天又按时叫醒两个孩子,督促她们去上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2008年,赵英娥被安排到环卫处上班,环卫处领导了解到她家里的情况后,将她从原来的扫路调换到较为轻松的公厕岗位上,让她劳动强度小些,方便她照顾孩子,每当她有事要调班或请假,公厕所长都及时协调,帮她解决困难。市环卫处也曾把她评为困难难职工,给予她一定的补助。
  一点一滴的小事,一个动作,一句暖人的话,都汇集成一股股暖流,让赵英娥在一次又一次毫无后顾之忧地带着儿子去看病、培训,参加各种活动,也是大家的关爱,让她心存大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陪着儿子成长,也能伸出手来帮助更多的残疾儿童。
  小爱变大爱让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在锻炼儿子的过程中,赵英娥眼界开阔了,认识的人也更多了。她发现,有很多不健全儿童,隐藏在我们周围的角角落落,由于自身的残疾,让他们和家人极度自卑,不愿接触社会,更让他们倍感孤单。为了让儿子自信起来,每次残联组织的联谊活动,她都尽量带儿子参加,让儿子增长见识,树立自信。儿子在她的鼓励下也越来越有长进。2015年,她带着儿子参加了中国智协十二省市特奥联谊活动,儿子获得了一银两铜的成绩。今年,儿子又到上海、榆林等地集训,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准备。
  伴随着儿子的成长,赵英娥有一个迫切的想法,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更多的残疾人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2011年6月,她在开家庭论坛时,发现其他市都有智障康复机构,就商洛没有。回来后,她给市残联建议成立商洛慧灵机构。残联领导欣然同意,并请她帮忙筹备成立机构,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她配合市残联成立起商洛慧灵智障中心,中心当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发展到60个学生,建起了3个慧灵家庭。康复中心成立起来后,她又成了那里的联络员兼厨师,康复中心对外事务由她来联系,她与环卫处协调,周一到周五只上夜班,将白天时间都腾出来给智障孩子做饭,而她每月只领600元的工资。
  2013年,赵英娥被选为陕西省智协副主席,同年她又成为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领导对她的认可和残疾人及亲友热切期待的眼神,让她深深地认识到,这些残疾人太需要关爱与帮助了,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也算是多年来对关爱自己和儿子的人以及社会的一点回报,她一边参加各种残疾人的活动,一边寻找机会。
  2015年,赵英娥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星星阳光家园”以及“智童神话”等活动,在那里她看到西安市的智障残疾人能做漂亮的工艺品或蛋糕,虽然收益不是很高,但她从那一张张笑脸上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一名残疾人告诉她,“是这里让我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钱,让我感觉到是个有用的人。”这时,她想到了家乡的残疾人,他们之中不乏心灵手巧之人,但却因为空虚无聊而毫无生机,完全不像眼前的残疾人那样快乐。回来之后,她就向残联领导谈到自己的想法,残联领导一听很高兴,安排了办公室让她放开手脚去干。她与几位残疾人的家属联系,征求她们及残疾人的意见,大家都很乐意。
  经过一番筹备,2015年12月3日,她的商洛天使手工坊正式开业。她请来了专门的授课老师,教大家做各种手工艺品。她自己花钱,买回了做工艺品的材料,供大家练习。开业之初,她就告诉大家,我没钱给大家发工资,但只要工艺品卖了,我会把钱分给大家,我只是想给大家搭建起这个平台,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让大家有一个温暖的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为了激励大家,每逢节假日,她就带着大家到街道上售卖他们的工艺品。2015年圣诞节前,为了增加大家的收入,她自己垫钱买回了苹果和包装盒,带着这些残疾人在城区摆了8处摊点,短短的几天居然卖了3000多块钱,除去成本,每人分了100元钱,这是他们制作坊成立后的第一笔收入。到了2016年情人节,她又组织大家上街卖手工制作玫瑰及其他工艺品,当天又卖了800元钱。
  在她的安排下,大家在这个家庭里承担起各自的工作,制作坊的人员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30人。现在每天早上,这些残疾人陆续来到办公室,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忙着手中的工艺品,制作坊里气氛热烈,笑声阵阵。几位残疾人笑着说,“赵主席给了我们一个‘家’,让我们感受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真心感激她!赵主席就是我们残疾人的好妈妈!”
  制作坊让残疾人有了去处,也改变了一些残疾人的性格。小天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伙子,刚来时他不大和人说话,让他学做工艺品,他总是很不自信,认为自己啥都弄不了,学不会。在赵英娥和大家的开导下,他不但学会了做工艺品,还成了大家的老师。现在的他性格开朗了,爱和人说笑了,一有时间,还帮着大家干这干那。
  现在,49岁的赵英娥每天像个陀螺似的忙碌着,她要到环卫处上班,要负责制作坊的管理,要完成残联布置的任务,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繁杂的事务让她应接不暇。她笑着对记者说:“赋能于人,助人自立是我的使命,我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社会的关爱下努力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