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进民族镇 享受新生活
辛恒卫 杨昌辉
文章字数:1612
  在镇安县茅坪回族茅坪村的山脚下,一幢幢崭新的瓷砖套房令人眼前一亮,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与山上低矮、黑暗、破旧的土坯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穿着崭新民族服装的回族村民冯立荣和妻子王富梅满脸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冯立荣自豪地说,新房是自己前年搬迁到这里才盖的,山上的那两间小窝棚是住了人老三代的土房子。他说:“活了半辈子,能住上这么阔气的房子,感觉像做梦一样。”
  冯立荣原来居住在距离茅坪集镇20多里海拔1800米的东高山上,新农村建设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随着茅坪回族镇回汉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洋楼、砖瓦房如雨后春笋般耸立在了回族镇这块土地上。就连牛、羊等牲畜也住上了舒适的玻璃暖棚。自2011年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县上拿出2910多万元资金对茅坪回族镇居住在海拔1100米以上,“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吃水靠挑”的949户3795人的回汉族群众实施了搬迁,让他们住进了环境优美的茅坪、腰庄河、五福三处搬迁点。正如前年10月从丰景村毛家沟搬到茅坪村搬迁点的汉族村民郭庆富说的那样:“如今,咱再也不用为生产生活肩挑背驮爬山了,住上了新房子,一出门就是公路,街面上还有专人打扫卫生,治安有专人监管,小区内有草坪花坛,健身器材,这生活条件和城里没有啥两样……”
  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为了让搬出深山的回汉族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茅坪、腰庄河、五福三个村三处搬迁点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协调为搬迁户征地56亩,新建公租牛羊圈舍35间,为搬迁回汉族群众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条件;为每户划分0.3亩土地种植蔬菜,解决了搬迁户吃菜难;与西安、山西、宁夏等地5个餐饮、建筑、矿业劳务市场签订劳务输出合同8份,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力1500多名,可实现年创劳务收入3600多万元,解决了搬迁户回汉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有人说,看一个地方的变化,主要看这个地方的集镇建设。原来的茅坪集镇,“一条马路脏又窄,杂乱商铺满街摆。”1997年6月茅坪回族镇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茅坪回族镇集镇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走在茅坪回族镇的集镇街道上,三纵四横的新街道有了城市的味道;鳞次栉比的新商铺,不乏知名品牌店的身影;民族街上的新建筑,红顶灰墙,拱形窗户,巧妙地把欧式风格与伊斯兰文化融为一体……曾以商贸流通闻名遐迩的茅坪回族镇集镇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回族老人王长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见证了茅坪集镇的起起落落、沧桑变化。他说:“茅坪集镇街道原来不足百米长,街道两边的房屋既低矮又破旧。随着经济的发展,集镇街道的房屋也修了好几次,唯有这次修的最好,服务设施也跟上了。”
  为了充分发挥茅坪回族镇地处鄂陕两省、镇(安)、郧(西)、旬(阳)三县结合部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对旧镇东、西、南、北,沿街道两旁商铺进行了改造升级,配套建设了木材、蔬菜、粮油、畜牧交易等5个专业市场,并改扩建了镇中心卫生院、民族中学、幼儿园,实施了街道硬化、供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昔日低矮破旧的小商铺,变成了错落有致、民族风情浓郁的新楼房。如今,商铺面积增大了,近百户商铺已经入驻营业。熙熙攘攘的人流,南来北往的客商,民族服饰与时尚服装,板栗核桃与南国水果,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结合,彰显了茅坪回族镇的繁荣。
  新建的商铺和市场吸引了更多的客商。采访中我们得知,一家家具商场老板是来自四川成都的。2008年,他曾经来过茅坪,由于当时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他没在这里投资。2012年12月,他再次来到茅坪,看到功能齐全的新集镇,决定在这里投资建全镇最大的家具商场。熊国宝在茅坪集镇做百货生意有20多年了,他说:“茅坪的集镇建设,不但好看,而且铺面宽展了很多。增加了面积,就等于增加了收入。我这两间铺面生意还不错,现在不仅把投入收回来了,还多少有了点利润哩。”
  镇上还计划筹资2000多万元跳出老城建新区,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在新区中,占地36亩的边贸避暑区、民族文化带、民族文化广场等项目,真正让这个古老的民族镇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