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十六万户咋脱贫
通讯员 任杰 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5806
  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洛南天玉核桃公司依托政府入股资金,不仅盘活了企业发展,还带动上千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致富。图为该公司新研发的核桃乳酸菌项目已投产。
商南县实施“借袋还菇”脱贫攻坚工程,龙头企业将菌袋装车运往合作社基地。
依托丹凤华茂龙头企业,龙驹寨镇赵沟村窑沟组贫困户林下土鸡散养产业正健康发展。
柞水县依靠农业特色园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图为科技人员在卉丰产业园里指导生产。

   5月的商洛,万木争绿,群山吐翠。地处豫陕边界上的商南县黑漆河村,扶贫合作社刚刚建成投产的40亩香菇产业基地不锈钢大棚里,几家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忙着将车上的香菇菌袋搬进自己认领的棚里。而在6公里外,为合作社供应香菇菌袋的龙头企业商南县海鑫集团食用菌厂,机器轰鸣,木香四溢,近百名农民工人正日夜兼程生产作业。
  一缺技术、二没资金的贫困群众不掏一分钱,在家门口怎样快速搞起香菇产业?答案就在商南县创新的“四借四还”精准扶贫模式中。该县因地制宜,发挥传统优势,组织实施“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合作社搭桥、贫困户参与”的“借袋还菇”“借鹿还茸”“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四借四还”扶贫工程,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市场培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跑市场,合作社建基地,贫困户管生产,让产业扶贫真正落地生根。
  商南的“四借四还”只是今年商洛市脱贫攻坚中,实现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地区之一的商洛市,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16.12万贫困户49.03万贫困人口成了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以来,商洛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中之重,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线,集中精力,鼓足勇气,背水一战,精心策划,打出了脱贫攻坚系列组合拳,确保同步小康,不拖全国后腿!
  实施双一把手工程层层传导压力
  按照“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要求,商洛建立了四级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市上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措施实施部、督查考核部三个部室,分别由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组织部长担纲,负责协调服务、推动落实、督查考核脱贫攻坚工作。县区成立由市级领导任团长、县区委书记和县区长任副团长的脱贫攻坚工作团。镇办成立由县区四套班子成员任组长、镇办党委书记和镇长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组。村社区成立由市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队长的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同时按照“逢提必下”的原则,市县镇三级选拔优秀后备党员干部到701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制定出台了《商洛市领导干部包抓县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办法》,明确“拿着帽子摘帽子”,层层签订脱贫责任状。全市各级共签订目标责任书或责任状1790多份,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会、包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双向承诺书12万多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形成了市县镇村、团组队纵贯的脱贫攻坚组织指挥工作体系。2月29日,全市召开脱贫攻坚驻村入户动员大会,按照“四个全覆盖”(即向全市701个贫困村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全覆盖,市级领导带队包村脱贫全覆盖,市县区部门、单位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全覆盖,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的要求,从市、县、镇三级抽调43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1026个脱贫攻坚工作队,自带被褥、自备锅灶,进驻镇办和贫困村,进村入户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开展结对帮扶,做到群众不脱贫,部门不脱责,干部不脱钩。
  攻坚战役打响以后,各级双一把手成了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带领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扶真贫,解民困。市委书记胡润泽定期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经常深入基层检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市长陈俊亲力亲为,把自己的包扶村作为精准脱贫样板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明察暗访,检查督导驻村工作,形成推力,传导压力,促使全市脱贫攻坚战打得轰轰烈烈,驻村包户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驻村工作队力度就是大,村里不仅有了致富好项目,而且群众不掏一分钱,每年分红加劳务就能稳定致富。”丹凤县龙驹寨镇赵沟村二组组长赵明堂说,他没想到市供销合作社驻村开展扶贫工作这么扎实,闫英儒主任亲自担任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长,每周一安排好单位的工作后,就全身心地住进所包扶的丹凤县龙驹寨镇赵沟村,东家出西家入,与村组干部一道规划研究,终于推动龙头企业散养鸡项目在赵沟顺利发展。
  整合配置政策资源逐人逐户落实脱贫路径
  “一年前,走进大学校门,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帮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梦想遥不可及,但市上出台的教育扶贫政策让我的梦想又出现在眼前。”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护理班就读的马旭同学欣喜地说。
  洛南县石门镇太白岔村贫困学生马旭,是《商洛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实施过程中教育技能扶贫的受益者,和她一起享受免费就读商洛职院政策的第一批贫困家庭子女就达到306人。为了加快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步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商洛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全省率先出台贫困户子女免费接受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计划连续用5年时间由政府出资,每年资助300——400名家庭经济困难户及移民搬迁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录取、订单培养、创业就业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探索一条贫困山区教育扶贫的新路子。
  在商洛山区,每个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各有不同,贫困户致贫原因也千差万别。为了因村因户制宜,对症下药,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市委市政府对现行的涉农民生政策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紧扣中央的“五个一批”战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深改工作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出台了“2+9”系列配套办法,即一个规划(《商洛市脱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引领、一个意见(《商洛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抓总、九个配套办法(产业发展、教育技能、易地搬迁、生态补偿、金融扶贫、资金整合、社会保障兜底、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包抓县镇村脱贫攻坚战工作等九个脱贫攻坚扶持配套办法)支撑。按照2+9系列配套办法的相关规定,由驻镇工作组和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配合,对贫困村的情况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精准分析对症,逐村逐户落实五个一脱贫路径。全市共落实产业就业脱贫8万户27.68万人,易地搬迁脱贫6.23万户21.15万人,教育技能脱贫3.18万户12.86万人,生态补偿脱贫1.97万户6.38万人,社保兜底脱贫5.46万户12.02万人。除社保兜底脱贫外,80%以上的有劳贫困户每户至少落实两条以上脱贫路径,确保按期脱贫万无一失。
  全市还选定100个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示范,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实施“1011”工程。即在贫困村实施村级幼儿园、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道路畅通、安全饮水、安全电网、视讯网络、党员活动室、金融服务网点等10项精准脱贫基础建设,对贫困户对“症”落实(园区、龙头企业、商贸物流)就业扶贫、特色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11项精准脱贫措施。据统计,全市2016年仅一季度就发放城乡低保救助资金8803.99万元,医疗救助资金2215.77万元,社会临时救助资金785.37万元。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提升增收带动能力
  “五个一批”脱贫战略,确保脱贫是底线,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致富建成小康,最关键的途径是发展产业。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销售不畅通,贫困人口增收难等问题,商洛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提升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能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课题,采取了系列措施,探索、总结、推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以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中、“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产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为主要特征,涌现了一大批好法子。
  商南县探索实行的“四借四还”四大产业扶贫工程,把着力点放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上,把落脚点放在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上,把技术要求高和产品销售难的环节留在龙头企业,把人工日常管护环节放给贫困户,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效配置了生产要素,实现了集约化经营。镇安县始终把补齐短板、完善链条、推动产业化发展作为重头戏,针对产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施政。对于蚕桑、药材、核桃、板栗、养殖业等有基地无龙头或龙头弱的产业,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由城投公司注资2000万元,组建供销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牵引力;对于茶叶、魔芋等有龙头企业、有种植基地、产供销服务不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产业链的链接服务,把贫困户装进产业,把产业链接到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捆绑到龙头企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再把产品推向国际国内市场。柞水县立足优势,围绕景点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城镇发展特色商饮业,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大量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使产业发展成为有源之水,基础实、有潜力、可持续,使贫困劳动力如鱼得水,有项目、好就业、能脱贫。
  市上抓住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在丹凤、洛南两县试点契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依托龙头、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原则,在三家企业开展“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社+贫困户”和“政府(供销社)+合作社+贫困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模式,探索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集中参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将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社、贫困户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精准产业扶贫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受试点县政府委托,省供销集团将750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本金已入股丹凤华茂公司、洛南天玉公司、洛南坤元三家企业,8000多贫困群众被吸收进企业产业链上就业。
  突破金融瓶颈加大信贷扶贫投入
  2016年4月4日上午,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贫困村民赖胜东从镇安县农商行东坪分理处领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长舒了一口气。“我筹划多年的甘蔗酒带养殖的作坊这下子终于可以开始了!”赖胜东说,以前由于资金凑不齐,依靠自己的好手艺种甘蔗酿酒,酒糟就丢弃了,现在有了钱,用酒糟养牛、养猪很划算。
  精准扶贫,需要真金白银。脱贫攻坚不比以往的扶贫开发,时间紧,任务急,要求严,是一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超常规战役,必须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来保障。
  商洛在确保扶贫资金投入之外,还制定出台了《资金整合办法》《金融扶持办法》,在分解落实各驻商金融机构的脱贫攻坚责任,加强金融网点建设,积极开发金融扶贫产品,扩大扶贫信贷规模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金融扶贫担保机制上,大规模地撬动信贷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各县区积极探索用在账涉农资金建立扶贫信贷风险备用金,加强政银合作,以1:5至1:10的比例担保撬动信贷资金的投入。镇安县探索推行“政府注资担保——银行放大贷款——经济组织确定项目——贫困户申请贷款——财政贴息支持”的精准扶贫储备金贷款制度,政府以涉农在账资金设立风险储备金的方式,与农商行合作,在2014年、2015年设立2000万元、4000万元风险备用金,以1:5的比例分别投放1亿、2亿元扶贫贴息贷款的基础上,2016年将风险备用金转换为扶贫信贷担保基金,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已达3亿元,达到了政府扶贫投入翻番,银行效益倍增,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产业快速发展三方共赢的效果。
  据统计,全市已累计筹集3亿多元各类在账财政资金,以扶贫信贷风险备用金或担保金的方式担保金融机构放贷,仅今年一季度就投放扶贫贷款3.2亿多元,累计余额已达14亿多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84个、现代农业园区46个、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435个、家庭农场152个,扶持和带动贫困户1.89万户,有效地破解了贫困人口生产发展缺资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使全市以特色农业“八大件”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商南、柞水两县,扶贫部门还与邮储银行精诚合作,积极开展以扶贫互助资金为核心建立扶贫信贷担保基金,以5到10倍的比例担保投放扶贫贷款的试点,大大提升互助资金项目的扶贫效率。
  建立信息平台加强科学化管理
  过去督促检查主要靠听取汇报,现场抽样,数字无法验证,成绩难以核实,多数是走走程序,做做样子,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怎样才能利用互联网,将脱贫攻坚信息的基础管理、统计分析、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与反馈的精准脱贫过程通过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一清二楚的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早就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底,根据市委书记胡润泽同志的批示精神,由市委副书记黄思光同志、分管副市长柳宪军同志带队赴甘肃省考察借鉴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经验,结合商洛实际,制定方案,采取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市、县区设立指挥中心,镇办设立指挥所,村社区设立监测站,各个环节预设1800个系统应用终端。
  在商南县建成使用的脱贫攻坚信息平台上,站在指挥室,就能全方位了解脱贫攻坚战的进展状况。贫困分布,脱贫规划,扶贫措施,实施效果,光标点哪看哪,一目了然。贫困户管理系统,通过GPS定位和二维码技术应用以及与大数据实现互联互通,贫困户的识别确认准不准确,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干部驻村入户情况,帮扶措施,帮扶效果,扫扫二维码就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驻村干部通过扫二维码和GPS定位信息,真实记录自己的入户工作情况,上传帮扶措施落实信息,一切数据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农户,清楚记录数据变化轨迹。通过统计分析功能,将工作成果反映到各个管理终端。通过大数据云搜索和云计算,适时提供商品信息服务。诸如“1011”工程中的金融扶贫,全市累计投放了多少扶贫贴息贷款,是哪些银行投放的,放到了哪些县、哪些镇、哪些村、哪些户,不仅一清二楚,而且真实可靠。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实现了数据的统计、精确的分析、有效的管理,更能提供客观真实的考核评价结果,为指挥作战提供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这是商洛今年实施脱贫攻坚五年规划以来,投入有限资金,依托互联网+,正在办理的一件大事,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市覆盖7个县区98个镇办以及所有行政村和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除商南县外,全市已有洛南、丹凤、山阳、镇安等4个县指挥中心、43个镇办指挥所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商州区、柞水县和市级平台及指挥中心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中。预计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后,将实现纵向信息联网、横向大数据互通,对贫困户信息进行精准监测,对驻村包扶工作实施精准管理,对“1011”扶贫工程措施的实施进行精准统计,有效推动部门包村、干部保户求真务实,真包苦帮,取得实效,确保对16万户49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