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幸福照亮贫困村
——柞水县脱贫攻坚一线驻村扶贫工作札记
文章字数:1754
  连日来,穿行在柞水县一个个贫困乡村,处处是干部群众开展脱贫攻坚的火热场面,尤其是发生在偏远贫困山村的巨变,更加反映出当地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道路上攻坚作战的勇气和底气。当前,该县上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关于扶贫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和上演,把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一步步推向高潮。
  柞水县红岩寺镇张坪村,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地处柞水县东南部,离县城80多公里,距红岩寺镇驻地16公里。村民居住地四周山势陡峭,山大沟深,森林覆盖达96%以上,气候四季分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民多以外出务工、核桃、板栗、药材种植为生,几千人守着脊薄的几分土地过日子。全村584户2048人口中,有400多户1600多名群众已从山上迁到山下,散住在小河沟、石船沟和307省道公路边,大部分人修起了两层砖混结构的200多平方米的楼房,但仍有192户583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里的脱贫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县就业局在全县脱贫攻坚大潮中,担起了张坪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单位总共10个人,承担了50余户的扶贫攻坚任务。随着精准扶贫一些扶持政策落地,工作队印制了扶贫政策宣传册,反复向群众宣传,对接适合他们的脱贫项目和致富门路,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助力添火,让他们明白只有发展产业,脱贫才有出路。
  因自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基层工作过五年,石松在和村民的拉家常中,就已非常明白农民心中想啥、盼啥了,做起工作来火候把握得当,发力也更加精准。
  程伟是石松包扶的贫困户当中最早有想法,并率先干起来的一个年轻人。他的父亲60多了还在外打工,一个哑巴哥哥30多了还因残疾没成家,2015年初,程伟放弃了在外月薪5000多元的工作回到张坪村,工作队得知他回家发展的想法时,多次上门与他探讨发展办法,帮助他联合也有想法的退伍军人徐荣坡,在立王沟租地40多亩,先后合作投资70多万元,购置了12万元左右的生产设备、货车,建起了4间办公和生活用房,合伙办起了“茹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2个钢架棚里,今年已生产香菇20万袋,6月底将出产第一批香菇,预计香菇全年纯收入在24万元左右。近期,在工作队扶持下,他联合几户贫困户,筹建“柞水壹号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有望解决20多个闲散富余劳力工作问题,带动10多户贫困户摘帽。
  祝和文正忙着在村里修建麝香特种养殖场,项目计划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后将带动10多名无法外出的家庭贫困劳动力到养殖场打工,眼下二十多间圈舍修建已近尾声,可资金缺口的难题难住了他,工作队知道情况后,积极帮着设法解决。祝和文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看到有些乡邻仍然受穷,自己能帮他们一把是一把。眼下,石松包扶的2个贫困户的男劳力就在他那里干活。
  村民韩某某原先家境不错,修有2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日子过的是红红火火。2004年在外打工遭电击受伤再也干不了体力活,又恰逢同自己生活的母亲突患脑溢血得下半身不遂,家庭日子过的艰难起来。工作队进村同他谈产业开发,探讨适合对路的发展项目,还同他一道到他原先住的老宅子去,一千多米的高坡也没阻挡工作队真扶贫的脚步,老宅子的土地兄弟俩还种着,水也通着,相邻的住户又都搬到了山下,院子空着。石松建议他利用现有场地把院子围起来搞散养土鸡,他高兴的接受了建议,兴冲冲的干了起来。
  雨天,正是农家人歇歇身体的日子。石松上门与徐大爷谈起了家常,徐大爷说现在政策好,只要勤劳,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有些贫困户是因家人疾病拖累或是外出打工致残返贫,也有些人家是因智力低下致贫,还有些农户是因干不到点子上穷困,这些贫困户的脱贫确实让人操心。乡里乡亲的,看着他们受穷心里也不好受,有好些贫困户还是要靠别人带着帮着引着,有时甚至是要推着往前走。石松笑着说:“这正是我们搞精准扶贫要做的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块使,精准发力助推贫困户脱贫,我们才算完成了任务。”
  目前,县就业局先后投入10多万元资金,发动群众建起了500多亩花椒园,安装了30多盏太阳能路灯,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坪村脱贫攻坚的路才刚刚起步,而这些努力也只是柞水县脱贫攻坚工作队在精准扶贫工作身形的一个缩影。随着一股股扶贫力量的聚合、一个个基础设施的完善、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发展……柞水儿女将众志成城、奋力攻坚,描绘出一个个贫瘠山村在扶贫开发浪潮中幸福的画面。(石松 吴春巧 朱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