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漂族老人的晚年
文章字数:3097
广场里随处可见带孩子的老人
许多照顾孙辈的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 也加入到广场舞大军中 。

  候鸟迁徙是为了追逐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年轻人漂泊异乡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而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离开亲友的陪伴与熟悉的环境,忍受着“漂”在异乡的不适与孤独,只为照顾儿女的生活。子女在外闯未来,父母跟着“漂”晚年,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自不用说,可埋藏在老人心底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却不易被察觉。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抽时间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作为社会,我们有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漂泊异乡做“保姆”
  家住丹凤县西关社区的郭淑芬今年57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59岁的老伴就职于县城某单位,儿子今年32岁,早年在辽宁沈阳当兵,退伍后娶了一位沈阳姑娘,便在沈阳安了家。“老伴每天忙着单位的事,儿子远在他乡有自己的生活,我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做饭,就是跟着些相熟的老姊妹串门、爬山、跳广场舞,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郭淑芬说。4年前,郭淑芬的儿媳妇诞下一名女婴,孙女的出生让老两口体会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喜悦,但老两口的生活也随着孙女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淑芬的儿媳妇在沈阳一个部队医院做护士,生完孩子三个多月就要上班,年幼的孩子必须有人照顾,做奶奶的郭淑芬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此项重任,就这样撇下老伴,跟儿子来到了沈阳。
  在陌生的城市里,除了儿子和儿媳,郭淑芬没有一个熟识的朋友和伙伴。尽管人生地不熟,可老人在家照料孙子,日子倒也过得忙碌充实。“每天被尿布、奶瓶和哭声包围,趁着娃睡着赶紧给自己做点饭,抽空再做做家务,忙得团团转。”郭淑芬说,看着孙女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儿子、儿媳工作顺利、恩爱和睦,对自己孝敬有加,心里也十分欣慰,但是内心深处的孤独苦恼,以及对老伴的牵挂让她无法排解。同时,一辈子生活在西北的郭淑芬怎么也适应不了东北的气候和生活习惯,生性爱热闹的她乍然被“圈”在家里也让她感觉分外苦闷。“沈阳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国庆节过后就开始冷了,一冬室外气温常常零下二十多度,全身包严实都待不住人,可室内温度又能达到二三十度,穿着线衣线裤都嫌热。”郭淑芬说,白天儿子儿媳都出去上班,晚上才回来,她一个人在家就剩下看电视了,只有中午十二点左右外面才暖和一阵,她就趁着这段时间把孩子抱出去晒晒太阳,自己也能透透风。“出来一聊才知道这一个小区里住的大都是外地人,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儿子、女儿来这儿的。”郭淑芬说,跟其他老年人的聊天让她单调的生活有了些许乐趣,通过聊天她还学会了不少东北话。
  做了4年免费“保姆”,现在郭淑芬的孙女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不再需要郭淑芬到沈阳日日照料,郭淑芬便回到了丹凤老家,每天又跟一伙老朋友拉家常、爬山、跳广场舞,爽朗的笑声重新回荡在她熟悉的大街小巷。“想孙女了就打电话,还能视频聊天,实在想得厉害了就让儿子把娃带回来,再也不想到沈阳去了。”郭淑芬说,儿子前几天还打电话让她过去过冬,被她一口回绝了。
  晚年奔波两地间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把两个娃的事交代了,想着能安享晚年了,可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反而过起‘居无定所’的日子了。”家住丹凤县凤麓社区的苏福满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大半辈子都没出过丹凤县城,晚年却要奔波于西安与贵阳之间。
  苏福满老人今年60岁,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贵州省贵阳市做生意,二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一家公司搞IT,两个儿子陆续在当地成家、有了孩子,苏福满也成了大城市的常客。“先是帮忙给老大带孙子,带到3岁时二媳妇也生了,又要给老二带,就这样奔忙在贵阳与西安之间。”苏福满老人说,开始她根本不认得路,坐车也常常晕车,现在车坐多了,晕车的毛病也不治而愈了。对苏福满老人来说,旅途的辛劳、照顾儿孙的辛苦都无所谓,但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同却让这位六旬老人心酸不已。“儿媳妇常常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该的,说的多了我也难为情,可我一个老太婆哪里懂那么多,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带孩子,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啊。”苏福满老人委屈地对记者说,好几次她都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可想到孩子们在大城市打拼也不容易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老人身虽在外,心里却不能不怀念起自己的农村老家,在那里自由自在,做什么、怎么做都由自己,那里还有处了大半辈子的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一天到晚特别开心热闹。“在儿子那里尽管吃得好住得好,什么都不缺,可心里总是不畅快,总感觉空落落的。”苏福满怅怅地说。
  知道苏福满经常去大城市,家乡的朋友们总会问她大城市什么样,可苏福满每次总是支吾着岔开话题,因为甚少出门的她也根本不知道大城市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下午,苏福满在家实在无聊,就壮着胆子独自出门逛街去了,可是逛着逛着她就迷了路。“我问了好多人,但一开口那些人都摇着头说听不懂,说来说去都没人知道我在说啥。”怕让儿子担心的苏福满硬是在街上来回转悠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家,这次事情后她就再也不敢出去乱逛了。
  现在苏福满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两个孙儿快快长大,这样自己便可以不再在两个城市之间奔忙,也可安然回乡养老。
  无处安放的晚年
  家住商州区夜村镇白杨店村的杨安柱和王素娥老两口最近做了一个决定:要把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卖掉。问起卖房缘由,记者才知道这对“老漂族”夫妻心中不为人知的难处。原来,儿子大学毕业后便作了一名“北漂”,立志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2014年国庆节与一位同在北京奋斗的山东女孩结了婚,便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儿子婚后不久,儿媳妇便怀孕了,心疼儿媳妇怀孕辛苦,作为婆婆的王素娥便进京照料。2015年11月,儿媳妇顺利诞下孩子,王素娥一个人忙不过来,杨安柱也跟着去了北京。在始终身居乡村的乡亲们看来,离开黄土地,跟着有出息的儿子到大城市照顾孙子孙女就是“享福”。可是,身在“福”中的杨安柱老两口却怎么也享不了这个福。城市里逼仄的空间、有限的生活圈子、迥异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都让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北京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为儿子一家的生活和老两口的晚年生活忧心不已。
  “儿子一个月工资一万五,儿媳一个月也有一万,在咱们小地方生活绰绰有余了,但在北京根本就不够,房租一个月就将近四千,一家子生活费咋都得四五千,听说雇个保姆一个月也得五六千元,按这花法啥时候才能在北京买上房呀。”杨安柱说,经过一家人反复商量,杨安柱决定将老家的房卖了,为孩子凑买房的首付。“我俩在北京一方面省了娃请保姆的钱,让娃能尽早在北京安家落户,也能三代同堂、一家团聚。”杨安柱感慨地说,从理性角度考虑卖房是当下唯一的办法,可一想到要告别门前的土地、熟悉的乡音,他的心里又不舍起来。“一把年纪背井离乡,百年之后恐怕都不能叶落归根,想到这实在是不愿意走,但看着娃们为了生计在北京没黑没白地打拼,一顿饭都不能好好吃,又于心不忍,思来想去只能牺牲老人来成全娃了。”王素娥无奈地说,慈母之情让人动容。
  说起在北京的生活,杨安柱老两口直摇头,去北京那么长时间,活动范围却只限于居住的小区,别说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北京的著名旅游胜地,就连首都长啥样都不清楚。“在这边人生地不熟,我俩不敢出去,孩子工作太忙,不好意思跟他们提,天安门还是有一次坐公交车远远看了一眼。”杨安柱说。
  杨安柱儿子租的房子远在郊区,小夫妻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匆匆洗漱后胡乱吃几口饭就得去赶早班车和地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上班的地方,下班回到家也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老两口的分工也很明确,竭力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杨安柱负责外出买菜、拿牛奶、收快递等需要跑腿的活,王素娥则负责照顾小孙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天下来不比在老家侍弄庄稼轻省。(文/图 记者 吉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