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早期马列主义传播者——田紫荣
田光庆
文章字数:5207

  党马黑漆河旧址
  文昌宫旧貌

  刘家祠堂旧址

  旅京求学感受“五四”新思潮
  1899年,田紫荣(又名田荆庭、田荆瑞)出生于商南县试马寨大坪村田家庄的一个阜富之家,祖父是个秀才,父亲是个勤劳务实的庄稼人,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贤淑女人。田家庄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一条小溪从庄子前潺潺流过。田紫荣童年时期经常与庄子里的小伙伴在一起戏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上学年龄父母送他到私塾学习。他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小学毕业后顺利考进了陕西省甲种农业学校,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由于母亲经常给他讲岳飞抗金、林则徐火烧鸦片等爱国故事和“五四”爱国运动情况,教育他从小树立爱国思想,长大报效祖国,使他渐渐认识到中国当时的黑暗,明白了祖国被外国列强奴役的事实,产生了去北京求学、追求进步的想法。于是,田紫荣在一个深夜偷偷离家出走,靠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步行到了北京,找到商南旅京学生并经人介绍报考到北京国际大学。在学校里他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各门知识,并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暗里靠近进步学生,吸纳“五四”爱国运动新思潮,结交了共产党先驱李大钊、李焕章等。他在住地北京石老娘胡同“秦晋陇学社”,与平利籍学生严汉卿、严焕卿、严銮坡等共产党员相识,后又在严氏三兄弟公寓的书柜里意外发现《资本论》《进化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著作,这对迫切追求进步的田紫荣来说,犹如在漫长的黑夜看到了闪烁的曙光。从此他聚首阅读、手不释卷,在严汉卿介绍下参加了李大钊主办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多次拜谒李大钊并聆听其教诲,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新文化新思想,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逐步锻炼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1924年秋,他被李大钊直接发展为共产党员,同时也由北京国际大学毕业并考入北京警官高等学校。这年寒假回乡,他组织商南同乡、旅京学生王统五等7名进步青年,在商南县国民小学和农村等地演讲反帝反封建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称颂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有如“蒸蒸日上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无怪世界惊骇,人人叹赏……”,“中国之根本解放,非俄国手段不可”1925年他在《共进》《贡献》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评论陕政和介绍新民主主义思想,并把进步刊物带回商南,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商南的传播。“五卅”反帝运动后,他参加了由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学生游行抗议和到北洋政府请愿活动,按照组织安排又到北京长辛店和天津杨柳青组织工人、市民、学生,开展罢工、罢市、罢课斗争,支持上海工人和学生运动。后来,他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安排在南京首都警察厅总务科,一年后调入国民党南阳总司令部当副官。
  开启商南职业教育之先河
  民国十六年(1927),饱受“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影响的田紫荣,深感“教育救国救民、教育改变愚昧”的责任重大,放弃南阳总司令部副官的显赫职位,立志回家乡创办教育,如愿安排在国民党商南县政府教育科任职,主管教育工作。“创办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念书”,是他的目标和最大的兴趣。他深知商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时只有丹江水路),信息传递比较困难,加之距省城西安较远,老百姓思想封闭保守,自古以来文化底子薄和极端落后的教育,使得商南只有少数富家子弟能够上私塾学校,大部分农民子弟都是睁眼瞎。没有文化就愚昧,愚昧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活生生的例子使他产生了创办学校、发展教育的决心。
  起初,他向商南县国民党政府建议兴办一所县立职业学校,得到政府的批准,他与有识之士陈敬卿、陈步鳌等人协商,利用当地资源,把东岗庙地作为学校桑园,创办了县立职业学校,开设有农业系列课程,他亲自担任教员授课,并抽空到省城联系教材,经常加班加点备课,很少有休息时间。在兼任校长期间,他积极扩大教育规模,组织募捐筹款、修建校舍,新招收蚕桑科乙班45人、农科学生50名,聘请名师授课,还让学生到东岗庙地桑园学习养蚕和桑树嫁接技术,还新开设了土壤学、肥料学、农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使在校学生发展到近200人,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开辟了商南县立职业教育的先河。后来由于时局不稳,经济来源无靠,学校时办时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并入县立高等小学。
  开设商南女子学校
  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的田紫荣,思想比较进步、开明,当他看到所有男子能够走进学堂念书,而女孩无权上学的现状后,觉得不平等,于是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县文教科长的身份,与中心区区长赵小亭协商,将赵小亭办的女子私塾改制为商南县公立女子小学,经费由政府扶持,学生由自费变公费;招生对象由面向官绅女子改为面向全社会。
  为办好公立女子学校,他向国民政府立了军令状,并拿人格作担保要把公立女子学校办成功。他的办学方案和一些建议被政府采纳后,他就兼任校长,亲自上门作宣传动员,首先把一些富户人家的女子请到学校,然后再到穷人家讲男女平等、女子也应接受教育的道理。一番苦心终有回报,公立女子学校创办之后,当年就招收一个班32人,次年又招收了两个班的女生。他对学校管理很严,要求女学生一律留短发、穿短裙、着长袜,一改封建装束,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他还创新教育方式,设置女子适应课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女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女子运动会、文艺演唱会等。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组织女学生演唱《流亡三部曲》《打倒东洋》等进步歌曲,演唱双簧戏《汪精卫卖国》等,对学生和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把县立女子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好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规模明显扩大,受到政府的高度评价。后来,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他把县城内南街小学与北街女子学校两所完小合并一块,把男女学生合为一处,以南街小学为校址创办了商南县立城关小学,并亲自兼任校长。
  开建商南农村小学新纪元
  民国二十七年(1938),担任教育科长的田紫荣,满怀信心地想把商南教育规模扩大,普及农村教育,以提升农村孩子入学率。他首先选择在县城“文昌宫”创办了南街小学堂(县城关小学前身),以此示范引领农村各乡镇小学的创办。起初,没有房子,他就借用庙宇祠堂,让学生在祠堂里上课,后来通过向政府和社会各界筹款,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招生规模,把学校办得很有起色。南街小学创办之后,他又带领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方,在各区开办县立完小和乡镇中心小学、村办小学等学校。没有教师,他就亲自派人去请;没有房子,他就亲自下去协调。这一时期,商南县立学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遍地开花,发展壮大。小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农村娃都能念书,全县农村孩子入学率明显提高。在他和教育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至1943年全县小学发展到98所,其中县立完小4所、乡镇中心小学8所、分校25所,学生总人数达6055名,其中男生4892名、女生1163名;共有教学班136个,教师143名。富水、清油河、赵川、太吉河、青山等乡镇完全小学也相继开办。
  民国三十六年(1947),田紫荣以参议员的身份提出议案,建议县政府设立国民教育工作竞赛督导考核委员会,并制定了“商南县国民教育工作竞赛督导考核实施办法”,以此督导考核各乡镇长、中小学校校长、保长,国民学校校长的政教配合和各乡镇中心学校、各保国民学校教学训管、基金筹集,保管开支及教学设备充实等事项,规定每学期进行自我考核一次,每学年由县教育科统一组织进行年度督导考核和总评,并将考核结果报县政府备案,作为用人依据。该办法得到县政府采纳执行,加强了学校管理,普及了全县农村教育,开辟了商南教育督导之先河。
  开办商南初级中学
  民国三十年(1941)春,正当田紫荣抓住清末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继续推行之机、大力发展商南完全小学教育之时,面临一个新问题:当时商南每年有近200名小学毕业生,因为本县没有初级中学,每年升入初中的学生不到10%,这些学生还得到商州或洛南去上初中,很不方便,考上初中的穷人家孩子便放弃上学的良机,而另外90%的毕业生又不能升学,意味着辍学回家务农。针对这一情况,田紫荣会同社会贤达、志士仁人倡导创办商南县立初级中学,深得社会各界响应。他随即向国民政府县长杜德霖提议创办初级中学,得到杜县长的赞同和批准,并召开了政府各科长、各乡镇、各中学小学校长会议,由他提出创办县立初级中学的报告,同时组成“商南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他担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呈报陕西省教育厅。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筹备创建县立初级中学,以陕西省参议员及驻会委员的特殊身份,多次去省政府提议案,找教育厅领导汇报筹备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各界的多方努力下,这年8月,省政府批准了成立商南县立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属省、县两级教育部门双重领导,规定学校设教务、训育、事务3个处。他接到批复后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倾注全部心思竭力筹办初级中学,并会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名流商讨创办事宜,决定以北街女子小学经费及校地作为县立初级中学的经费和校址,筹集募款2万余元,一面安排人员修建校舍、购置教学用具,一面派员到省城购买教材图书、聘请教员。学校成立后,为了争取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特邀杜德霖县长亲自兼任校长,自己则兼教导主任,后来杜县长不兼校长,让他兼任校长,他一连兼任了5年。这就是商南县高级中学的前身,也是商南县中学教育的起点,从此结束了商南没有中学的历史。
  这年秋季,县立初级中学一成立就招收初一年级学生两个班128人,学生除来自本县外,还有来自河南省西峡、淅川县,湖北省郧县及本省丹凤、洛南等地的。在随后三年里,每年招生3个班180名学生,政府每年拨付经费46690元。民国三十三年(1944),学校又增设国民教育讲师班一个班,新招收学员50名,学员以吸收现任小学教师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县政府补给每人每月粮食一份。国民教育讲师班的开办,为全日制小学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创办全日制完全小学、提高初中招生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田紫荣兼任校长期间,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重视用新理念、新思想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吃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他本人也深受学生爱戴和拥护。
  县立初级中学自民国三十年(1941)8月创立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因战乱停办,这6年半时间里,田紫荣兼任教导主任半年、校长5年,共培养学生670多名,这些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创“战乱教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日本侵略军攻至河南西峡八庙,国民政府的后方医院、弹药储备仓库纷纷进驻商南。西峡八庙离商南只有30多公里路,炮声传至商南县城,国民政府纷纷派兵阻击,商南成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日本鬼子的轰炸机不时飞临上空。为了确保教学正常进行,保证学生安全,田紫荣让县政府拿出2000元金票疏散费,决定临时将县立初级中学迁校转移。于是,全校200多名师生沿县河南下,开始了走读走教。学校先是由县城迁往水沟乡张家祠堂继续办学,当时田紫荣因有重任在身,没能亲自前往水沟安排学校迁徙相关事宜。初中迁到水沟之后,因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教师很不适应,学生又与当地百姓发生矛盾,出现了好几起打架斗殴事件,学生不能上课,老师不能教书,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老师们纷纷上书,要求政府派兵镇压当地百姓,田紫荣极力阻止出兵,亲自到水沟平息事件。他首先批评教育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然后给当地百姓讲教育救国救民的道理,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当地百姓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水沟村胡保长深受感动,带头动员百姓捐粮捐菜,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学校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大为融洽。后来,考虑到水沟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很不方便,他又把县立初级中学从水沟迁到距县城15公里的党马黑漆河方家湾,继续在方家祠堂和刘家祠堂办学,7月,学校还筑台演戏,欢送初三第四届毕业生和师训班毕业生。在此期间,田紫荣经常住校并亲自讲课。受战乱影响,教育资金发不下来,教师工资和生活无法保障,他想了一个妙策,安排县教育科自行印制“战时流动卷”,按月发给教师,让教师在当地买东西,待教育资金发下来后再统一倒换。“战时流动卷”是他的创举,不仅解决了抗战时期广大教师的生活问题,而且也使商南教育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形势大为好转,他又将县立初级中学由刘家祠堂迁往商南县城,年底又由城内迁到东岗“忠臣庙”(今县教育局、教研室大院)及“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今县高级中学院内第一、第二栋教学楼前后)的两院校舍,并将学校名称改为“商南县初级中学”。这就是商南县立初级中学创建历史上出现的一年之中“四址三迁”现象。县初级中学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迁移过,这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一直成为今天的商南县高级中学。
  田紫荣为创办商南教育贡献了20多年,特别在任县教育科长16年的时间里,开办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解放后这些学生成为商南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风雨如晦的岁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解决了创办教育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保护着商南教育界一批同仁免受灾难。他对商南教育的贡献永远载入史册,是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