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李咏奉的书法艺术
顾克美
文章字数:2479



  丹江长龙蜿蜒而行,千亩桃林辉映两岸,油菜花开金带缠身,万亩竹林绿波荡漾。乙未二月,积雪融化,新枝绽放季节,我来到美丽的丹凤县探亲访友。我业余时间长期收藏研究中国红军长征历史,对丹凤并不陌生,龙驹寨、竹林关等地名,经常出现在开国将帅们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中。
  好友樊建文与张佩英向我介绍了李咏奉。我记住了一个称谓,李咏奉是丹凤县唯一的中国书协会员。我面见过上千位中国书协会员,也曾为数百位中国书协会员撰写过评论文章,在人杰地灵、名人涌现的丹凤,听到“唯一”两字,我很感兴趣,自然便走近了李咏奉。
  一副眼镜,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言谈率意自然,印象深刻。结识李咏奉不久,我便为他抛出一个大“绣球”。2015年4月17日至24日,我和孙启高先生共同组织策划陕西商洛书法名家访问江苏盐城活动,咏奉兄弟克服工作困难,响应了我的真诚号召,吴平均、宋本省、原康生、李咏奉、张佩英、司正博6位商洛书画名家得以成行,这让我近距离长时间地走近了李咏奉,得以真实真正真情地走近了李咏奉。
  咏奉兄弟从小聪颖过人,自幼就喜欢舞文弄墨,小学四年级时跟着哥哥学写大字,有着“童子功”出身,2007年以前,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这三位初唐大家的字帖,他写得最多。他曾经跟随商洛多位早期的书法前辈学唐楷,特别是欧体楷书甚见功底,声誉鹊起,早有影响,参加工作后又毕业于书法“黄埔军校”,这都是成年之前的事情。谈到这些,咏奉兄弟感慨颇多,庆幸的是后来学书遇到了良师、走对了路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期盼向中国书协的评委们和观众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时,却遇到了困惑和难题。他唐楷写的时间太长了,指间养成了不少恶习,虽然曾经也上溯过魏晋,向魏碑讨饭吃过,可在向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冲刺过程中,屡战屡败,有些百感交集,有些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他走出商山,迈向咸阳,进书法班开始系统学习书法,认识了在全国书法教育领域有卓越成就的陈天民老师,第一次上课带着集王圣教序临作,陈天民老师“把了脉”后,建议他就写“二王”,先专攻集王圣教序。初听此建议,他自己都有点拿捏不准,更加困惑。北方书法,多习魏碑,以雄强见长;南方书法,尤善帖学,更出行书大家。这路子行得通吗?怀揣着执着,从此,他开始了艰辛的外出求学,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凌晨3点便起床坐上了去西安的长途班车,每月按时上课,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一学就是4年,集王圣教序中的字一个个刻入了他的大脑,接着便是二王手扎、宋四家的经典法帖,再后来又是孙过庭、怀素的草书。2011年五一节,他和几个书友又去北京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开始了学习。2012年秋,一个偶然机会,书友介绍他拜访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吴振峰先生,吴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初次见面就给他讲了一个多小时,教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后他深感收获巨大,信心倍增,临习激情迸发。
  日日临池不辍,眼看着废纸堆一天天高过了自己,执着总有获得,他喜悦地发现自己的字有了二王的神似,逐步有了自己作品的毛胚子。锤炼技法,过好技法关,琢磨气息,把握作品格调,以娴熟的笔触带着性情大胆地书写,修正修正再修正,日复一日,作品慢慢地可看了,用笔稳健洒脱,作品气息入古,又不失时代气息之美初见端倪了。自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更是劳累的。
  碑多以方切为主,难以贯气;帖以圆畅居多,难于沉着。碑学在发展中应逐步吸收帖学的文人气质,以书卷气充实其内涵;帖学也宜兼容碑学熟中求生,巧中见拙。茅塞顿开的咏奉老师,在书法研习的临界点上,接受高人指点后,如鱼得水。咏奉曾告诉我,他在平时训练书法时,也会将自己的深刻体会记录下来,把碑的果敢、挺劲而外露,帖的含蓄、温润而内刚,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否定自己,磨砺自己,更新自己,这就是一种创新的思路。很快,李咏奉书法作品接连在“乌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全国书法小品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展上频频上榜,又在中国书协会员角逐场的全国书法名家书法大展、“明博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第四届中国海丝书法大展、“米芾杯”首届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等书法大赛上连续入展、获奖,令同道和书友们好生羡慕。特别是去年的十一届国展,陕西上榜13人,商洛就他一人上榜,而且这届国展是国展大赛史上全新的评奖机制出台后最严肃、最苛刻的一次评选,李咏奉老师用足够的实力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李咏奉老师深知,书法艺术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开挖和领悟程度,是一个人文化全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土壤肥厚,小树才有可能成长为大树。平日,研习书法的同时,他都有计划地读书,传统国学中的经史子集,他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历史人文领域,他也饶有兴趣地浸泡其中。李咏奉老师更为清楚,追求书法艺术,艺品就是人品,他热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上,他更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我不能够说,李咏奉老师随商洛书协访问盐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可以肯定地说,李咏奉老师在与江苏盐城30多位中国书协会员交流过程中,学习的态度是虔诚的,他敏锐地汲取着江苏书法家在帖学上的学习成果与创作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到丹凤后,临近国展截稿就几天时间,带着一路学习的思考,他一气呵成创作了第十一届国展投稿作品八尺巨幅。而且,就是这一幅作品,入展了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创新是书法创作的生命,没有创新书法便不能发展。李咏奉学习书法,走碑和帖结合之路,为自己书法创作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在保持帖学的潇洒和流畅的同时,遗貌取神地吸收碑学的雄强、浑穆以及民间书法的率意和质朴。在近期多次的交流中,我发现他突然开始研究小楷和唐楷墓志了,又拾回了学生时期一直喜爱临习的唐楷。在他的习作中,耐人寻味的结体、橫势、使转和收笔,章法上楷书、行书和草书的近乎自然的灵活运用,作品气息为之一变,“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精到干净,简约洒脱,如坐山间雨后初晴吹风,让我眼前一亮。李咏奉坚持这样的书法学习道路,从他目前的作品看,应该说是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陕西书坛甚至中国书坛,会为李咏奉留下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