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夏收农正忙
文/图记者 王涛
文章字数:2705

  又是一年夏收忙,忙收忙种忙归仓。初夏的大山里一片金黄,微风过处,掀起一层层金色的麦浪。山脚下,田野里,全是乡亲们忙碌收割的身影,还有那乡间传出的愉快笑声。火红的太阳下,农人们汗流浃背,却无法遏制内心的喜悦......
  夏粮收获再创新高
  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10至930毫米。一直以来,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我市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受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业开发力度,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俗话说,“以秋补夏、担惊受怕”。只有夺取夏粮丰收,才能掌握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权。夏粮生产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据6月20日农情调度,全市夏粮已收作物115.3万亩,占应收面积的65.6%,其中小麦74.4万亩、马铃薯28.9万亩、油菜籽8.5万亩,分别占应收面积的91.2%、33.8%、100%。夏播作物73.4万亩,占任务的97.9%,其中粮食作物51.3万亩、经济作物22.1万亩,分别占计划的93.3%,110.5%。
  根据基点县调查测算和农技部门预测,预计今年全市夏粮总产量26万吨,与近五年比增加4.8%,为丰收年景。其中小麦总产为13.1万吨,单产为161公斤。小麦产量形成三要素与去年相比呈“一减两增”趋势,亩穗束较上年减少,穗粒数、千粒重分别较上年增加,单产与近五年比增加7%;马铃薯总产12.9万吨,增幅8.4%;油菜籽总产0.85万吨,增幅6.35%。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夏粮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持续发力、技术指导到位、防灾减灾措施得当。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各级农技部门加强病虫害监测,积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强化技术服务,使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挽回粮食损失2.35万吨。
  麦香阵阵飘满园
  “麦浪滚滚闪金光,麦穗灿灿迎风扬。麦香阵阵飘满园,只等农人收麦忙。”又是一年小麦成熟时,金黄片片,麦浪滚滚,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人常把夏收比作“虎口夺食”,因为小麦成熟后如果不及时收割,遇雨就会烂在地里,气温太高也会膨胀脱落。只有将麦子及时收割、脱粒、装袋、入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连日来,驱车行走在乡间田野,到处都是割麦、晒麦、打麦的场景。6月16日,丹凤县棣花镇巩家湾村赵书民和妻子、儿子正在院内打麦,小小的机器旁赵书民正在忙碌着往里输送麦子,妻子、儿子也在一旁忙碌着。灰尘让人窒息,但他们连一点顾忌的意思也没有,全部的精力都在脱出来的麦粒上。赵书民的儿子一直在西安打工,每年麦收季节,他都会请假回家帮忙收麦子。“全当给自己放个假了,一来给爸妈帮忙做点事,也可以感受一下收麦的乐趣。”赵书民的儿子说,“没回来之前,就能闻到麦子的香味了。”
  一般到了六月初,麦子就泛起了金黄色,这时全村的人都开始忙了起来。在商南县赵川镇石堰河村东岳坡组,连日来火辣的太阳照耀在田间地头,家家户户都在地里忙着收割麦子,虽然地畔就是树荫,但他们根本没有停下来乘凉的意思。树荫下,周金梅抱着孙子正在玩耍,看着忙碌的人们,周金梅回忆起了曾经艰苦的岁月。那时候,在农村,一年到头就是种庄稼,而麦子的收成也成了一个人在其他村民眼中勤劳与否的象征。为此,除了队里给她分的5亩地外,她还开垦了一些荒山,也用来种麦子。到了割麦子的季节,就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白天,丈夫在外挣钱,而她还要看管3个年幼的孩子。割麦子的活只能放在晚上进行。就这样,没有白天黑夜,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将地里所有的麦子收回院子。收割完后,接下来的半个月,还得脱粒,晾晒,直到所有的麦子归仓,她才能彻底摆脱忙碌。那时候,她既害怕麦收,又盼望着到来,因为对于她而言既意味着劳累又意味着丰收的喜悦。
  马铃薯—农民致富金蛋蛋
  马铃薯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近年来,在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大趋势下,马铃薯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据2015年省市交叉测产,我市马铃薯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67.4公斤,位居陕南第一,比较优势十分突出。预计今年全市马铃薯总产12.9万吨。
  初夏时节,鸟语喧闹,春风拂面。处于秦岭丹江源头的闵家河村,一望无际的田地里,一垄垄地膜泛着白色的金光,三三两两的农人们正在地里挥舞着锄头,使劲挖下去,一窝金蛋蛋翻滚了出来,身后留下长长的一串。
  闵家河位于商州西部40公里处,地处秦岭腹地。近年来,通过“压麦扩薯”战略,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尝到甜头的村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该村村民王生民这几年一直坚持种植马铃薯,每年可实现收入了4.5万元。除此之外,他还趁农闲时节带领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一年又能挣个七八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马铃薯带来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为充分发挥我市马铃薯上市早、适宜菜用的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商洛马铃薯重点富民产业。我市提出了到“十三五”末,建设生态马铃薯基地80万亩,形成北有榆林、南有商洛的马铃薯产业格局。
  油菜经济好看又好“吃”
  在商洛,油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物资困乏年代,油菜对农人来说必不可少,即可以为菜,又能榨油。因此,家家户户都会或多或少的栽植。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假设步伐加大,油菜在商洛大地栽植面积越来越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每年的阳春三月,在丹江流域,洛河两岸到处都是绽放的油菜花,就像是一个黄毛丫头。黄灿灿的花,是女孩的头发,青嫩的根茎是她的身体,油菜花的香是女孩子独有的体香。春风一吹,这些“小姑娘”就矜持不住了,噗嗤一声,笑成了一朵朵花。这时候,油菜还被唤作“菜薹”,是饕客们的最爱。收集成一把叶子,用热水一焯,用辣椒来爆炒,舌尖上如掀起滚滚春潮。田野里,游人如织,摄影爱好者的长枪短炮架起来,咔嚓咔嚓咔嚓———油菜花丝毫也不紧张,任随他们拍去。
  地处洛河源头的石坡镇罗窑村,土地肥沃。近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当地人加大了油菜种植面积。油菜花开的时候,吸引了大批游人,成熟时,当地人又把菜籽制成油。一棵油菜,一生开花两次,一次是在枝头,一次是在油锅里。
  尝到甜头的当地农民,去年又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00亩建设了油菜基地。6月17日,在罗窑村,一条水泥主干道的两旁,成片成片的油菜在风中舞动,如波浪起伏。在村委会门前的油菜地里,贫困户樊孝文正在忙着收割油菜,虽然汗水湿透了衣背,脸上却难掩幸福。这片油菜,在年初由村集体组织种植,夏季免费供像樊孝文这样的24贫困户来收。每亩可收油菜籽300斤左右,实现收入3000元左右。
  “这是一个多赢的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铁民说,下一步,村上要继续加大油菜种植面积,发展油菜经济,以此实现贫困户脱贫,让村庄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