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医生情系苏丹
文章字数:4041

  柯俊,男,汉族,今年47岁,1992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参加工作,分配到镇安县医院任综合外科医生。现为镇安县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小山村养育出的“白衣天使”
  镇安县铁厂镇庄河村二组有一条弯曲的小河叫拦马河,清亮的河水渗入地下,在东坡形成了一个水潭,水潭边生长着一棵千年紫荆,花开的时候,用手挠树干的“痒痒”,树枝就会因感应而震颤,满树的紫荆花立刻被摇动起来,零星的紫荆花飘落水面,美丽极了。
  1969年,柯俊就出生在这个地方,父亲柯愈和是铁厂邮电所的一名职工,母亲徐仓秀在家操持家务。1989年秋,柯俊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临床医学专业,1992年7月顺利毕业,被分配到镇安县医院工作,成为一名综合外科的医生。一个农村孩子当上了县医院的医生,全村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人们称拦马河养育出了“白衣天使”。
  医生虽然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但工作起来既累又担责。柯俊那时所在的综合外科是一个“大杂烩”科室,既包涵了普外科,还吸纳着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几个科室(这些科室后来随着医院扩大和发展才陆续从综合外科中分离出来),因此前来就医的患者特别多。柯俊是新分配来的年轻医生,工作起来连轴转,常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每天接诊的病人都在10人以上,上班时间也超过了10个小时,所以人称“双十医生”。2002年9月22日,柴坪镇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柯俊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抢险队员一起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抢救出伤员18个,挽救了18条生命。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柯俊做过无数手术,也救过无数生命,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对同一个患者连续做的“三次手术”。1999年夏天,医院收治了一位严重创伤患者,是青铜关镇月西村人,因抢修输电线路,被突然倒下的水泥电杆砸伤了身体腰腹部位,造成胃、胰腺、十二指肠等内脏器官发生断裂,由于严重腹膜炎,加之失血过多,患者早已处于休克状态,情况十分危急。经过积极抢救,医院所有科室的权威医生都认为该创伤病人已无生还的可能,大家面面相觑,一脸无奈,有位医生对患者家属说:“准备后事吧!”患者妻子突然来到柯俊面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哀求说:“柯大夫,您一定要救活他,我和孩子还有老人都靠着他啊……”柯俊顿时两眼发酸,忍住泪水扶起了患者的妻子……
  柯俊收治了这位重创患者,把他安排进重症监护病房,迅速给患者做了第一次手术。三天之后,患者伤口出现异常,胃肠渗漏的液体灌满了腹腔,这是胃肠瘘现象。于是,柯俊又给患者做了第二次手术。因十二指肠和胰腺解剖生理上的特殊性,三天之后患者再次出现胃肠瘘现象,柯俊又第三次给患者做了手术。这三次手术之后,柯俊陷入了深思,开始对如何更有效的救治患者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认真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还查阅了大量的临床医学资料,决定打破常规治疗方法,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柯俊首次给这位患者注射了善宁、微量元素等新药,首次将患者肠瘘液体又输回体内,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每次给患者用药换药都是柯俊亲自操作,而且日夜守护着患者。经过三个多月的创新治疗,这位重创患者终于痊愈出院。
  通过救治这位重创患者,柯俊的身体瘦了一圈,两眼也深陷了下去。不过,柯俊认为值,因为他在医院率先开创了一个新的医疗方法。他把这个新医疗方法总结为“全肠外深静脉营养治疗+消化液肠内回输”治疗。他把这次临床经验写成了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探索新疗法,在医院新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胆道镜联合肝叶切除、甲状腺癌根治等手术,不仅拓展和创新了普外科医疗范围和医疗技术,而且填补了医院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为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柯俊深知人体结构既复杂又精密,人的生命才是最顶端的科学,而攻击人体、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却种类繁多、变幻莫测。医生要当好人体守护神和生命健康的捍卫者,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为此,柯俊在工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他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厚厚的医学书籍和相关资料,工作间歇便伏案读书,读完一本又换一本,看完一批再更新一批。除了自学,他更重视和珍惜每一次外出进修的机会。
  1997年,柯俊被选派到西安医科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提高普外科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2004年,他在职参加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学习两年。2006年,他参加了全省青年骨干医生培训班,在西安唐都医院学习培训一年。2010年,县医院选派他去西安交大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修学习三个月。每次进修学习,他都全身心投入,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医疗医术获得较大长进。
  2010年,柯俊被列入中国第30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名单,随之而来的便是出国之前的相关培训。2011年前半年,他克服了家中房屋装修、岳母病重、儿子正处在中考关键期等诸多困难,坚持不缺一节课地在西安参加完了出国前的各门功课学习,特别是英语和阿拉伯语的顺利通过,为出国援助苏丹、做一名合格的援苏医疗队医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海外播洒爱心的日子
  2011年8月31日,柯俊作为中国第30批援苏丹医疗队的正式队员之一,在北京登上了去苏丹的客机,飞过喜玛拉雅山和尼泊尔上空,越过连接阿拉伯海的波斯湾和阿曼湾交汇处,客机在迪拜国际机杨降落,换乘阿联酋航空公司的飞机继续西行,掠过红海上空进入了北非国家苏丹。9月1日晚,柯俊乘坐的客机最终抵达了苏丹首都喀土穆,在喀土穆国际机场降落。
  走出机舱踏上苏丹国土,柯俊第一感觉就是火焰扑面而来。苏丹位于北纬9度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一般日间气温都在40℃左右,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柯俊深知他是代表中国医生来这里工作的,他代表的是中国形象,所以,他没有因这里的酷热而动摇,毅然到达恩图曼中苏友谊医院接受了工作分配,开始了在苏丹国长达两年的医疗卫生工作。他重视团结苏丹的医务工作人员,关心爱护每一位前来就医的患者。他的苏丹医护助手名叫哈麦,30多岁,是位身材高大的肥胖黑人。开始为患者做手术时,哈麦总不记得给手消毒,有时只用肥皂水冲洗一下双手就开始工作。每逢此时,柯俊总会微笑着提醒哈麦,先是帮他消毒,继而让他自己给双手消毒以培养习惯。柯俊的友好和耐心最终让哈麦养成了术前给手消毒的规范医疗习惯。在一次给患者做手术的过程中,苏丹麻醉护士错把气管导管插进了食管,造成患者胃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导致患者严重缺氧,接近休克。柯俊发现后及时给予了纠正,待病人脱险后,柯俊才耐心地开导苏丹麻醉护士,叮嘱他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苏丹医护人员经过与柯俊相处,发现他工作认真,对每一位同事都友善相处,对每一位患者都全心治疗,而且在工作中具有忘我精神,常常加班加点、不计报酬,都对他心存友好和感激。很快,柯俊就成了苏丹人的好朋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苏丹人的热情礼遇,苏丹人常常给他竖起大拇指。
  在苏丹工作期间,柯俊先在恩图曼友谊医院工作,4个月之后,调换到喀土穆东南部的杰齐拉州阿布欧舍镇的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工作。以后,每4个月他便在这两个医院轮换一次。两所医院相距130多公里,为了往来方便,柯俊花费了一个周的业余时间,学习在苏丹开车的技术,取得了在苏丹开车的驾照(柯俊有中国驾照)。他渐渐熟悉了这两所医院,也熟悉了这两所医院的许多医护人员和患者,在这两所医院期间,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的,救治的病人也是最多的。有一天,他创造了连续做25例手术的最高记录!
  记得那天最后的一例手术,是给一位男性黑人做脾脏治疗手术。当时已到了晚上8点多钟,手术台上等待手术的黑人静静地躺在那里,经过麻醉之后,脸上已退去了剧烈疼痛的神情,不过脑门和腮边还有刚刚忍受剧痛留下的汗珠,此刻,他正用一双祈求的目光看着柯俊。
  柯俊早已适应了这种超负荷的医疗工作,连续一天的不间断手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进度。他迅速切开黑人的左腹部,糟糕,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脾脏已经发生黏连。柯俊小心翼翼地分离着黏连,结果脾门也发现问题,疮面还不断地渗血……
  柯俊全神贯注地处理着一连串的问题,由于时间太长,病人急需输血,可血库的血经过检验不适合给患者使用。柯俊立即告诉黑人助理,请求院长组织亲属献血。经过几个小时的周折,终于匹配上了一位患者家属的鲜血。做完这例手术,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
  2013年9月7日,柯俊圆满完成了援苏任务回国。两年来,他共接诊苏丹患者6000多例,完成手术980台,为解除苏丹人民的病痛和挽救苏丹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此期间,柯俊却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亲人。柯俊忙于援苏外语培训期间,他的岳母因病去世;救治苏丹病人期间,他的母亲也因病而告别了人世。
  柯俊回国后,仍旧在镇安县医院普外科工作,不同的是他挑起了副主任担子,被聘为正高职称。他的工作更忙了,除了正常上班以主要精力救治患者、服务病人外,还要牺牲休息时间操劳科室建设和管理。他学习更加勤奋了,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他搜集整理自已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出10余篇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发表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误诊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陕西医学杂志等国家级医学刊物上。他义务带“徒”(新分配的青年医生),在传授医术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医生的医风医德。他常常告诉青年医生:“学医先修德,从医德为先。”
  无论多忙,柯俊都不会忘记在苏丹的岁月。他记得恩图曼中苏友谊医院所在的苏丹首都喀土穆,位于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与来自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交汇处;记得他工作过的两个医院附近的苏丹人都喜欢中国医生,总会张开右手平平地伸向前方打招呼,有的甚至拥抱、拍打对方肩膀;记得与他共过事的黑人医护人员,记得指导他开车的黑人司机,记得他救治过的黑人患者,记得陪他钓过鱼的黑人朋友。他记住了木萨、哈麦、塔希尔、哈迪、奥斯曼等许多和他打过交道的苏丹友人名字。他有许多关于苏丹朋友的故事,许多苏丹朋友至今还与他通电话联系。他说,有机会还想去苏丹,见见苏丹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