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执行,让法律掷地有声
张勤学
文章字数:1064
  几天前,老家邻村的王老汉高兴地来到单位告诉我,多亏县法院强制执行,建筑队拖欠自己多年的2万元的血汗钱终于到手了。这是洛南县人民法院集中解决执行难战役中的一个缩影。无疑,法律发出了铿锵之声。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执行率走低,成为困扰各级党委和人民法院工作的难题,法院判决的有效性、强制性受到挑战,造成当事人打赢官司的期待权益打折或落空,淡化了部分诉求群体祈求法律的念头,增加了“信访不信法”的不确定选项,给当地党委、政府信访维稳工作平添了压力。这种现象无疑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动摇了法治建设的根基。
  破解“执行难”,事关司法公正的实现,事关司法权威的树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是解决法律服务当事人最后一公里问题,广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决执行难的时间表,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法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法周强院长庄严承诺:“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让人们看到了法治的曙光,聆听到了法治的声音。
  向执行难宣战,是党的依法治国的使命召唤,满足的是人民群众迫切的司法需求,让法律发出应有之声。通过各级法院、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执行、尊重执行、协助执行的共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与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作斗争。今年6月,最高法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等40多个国家部委联合签署了《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提出55项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民商事行为、担任重要职务、高消费等五个方面进行限制,强制“老赖”履行生效裁判。7月下旬,洛南县法院首批通过媒体公开曝光了24名被执行人相关信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执行难,难在手段。“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支撑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了信息支撑,使执行工作如虎添翼。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已连通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范围的执行查控体系。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公布被执行人信息3560万条,“互联网+”在执行领域的风采得到充分的展现,攻克执行难已踏上信息化的高速列车。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前不久,中省市相继召开了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专题电视电话会议,三级党委政法委书记同音强调,把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作为执行工作的基本定位,把穷尽各种手段、织密协作网络、建立治本之策作为强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解决执行难攻坚仗。让全社会感受到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