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东门口的风景线
文/图 王向古
文章字数:1603

    在州城的东门口,那些记忆中几乎没有改变的一街两行老旧门面房之间,间隔分布着3家与饮食有关的小店铺,相互间的距离相近。3家店铺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东街的失地菜农开办的,20多年以来,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天长日久,就有了“禄禄的包子小绒的面,邵家的点心吃不厌”的赞誉之声。眼下好多经商者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而这3家店铺前客流如云的场面,竟成了州城东门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禄禄的包子铺位于正中间。每天天明开张,10点多收摊,是名副其实的时辰包子。包子的外型和店主禄禄那慢慢变老的面相一样并不起眼,可那透亮的包子皮和秘制的馅料里透出的清香,再加上餐桌上那一海碗的红油料汁,硬是让南来北往的人再也挪不动脚步。年轻人要上班,总会早早赶过来,自己摸一个碗在锅边挤着等着。笼盖刚一掀开,麻利的人伸手就能抓够一碗,手慢的则会立即将碗扣下去,给自己罩上3个4个。一笼包子,瞬间一扫而空。包子到手的帅男靓女们,或蹲着,或站着,有的狼吞虎咽,有的小口细品,虽然吃相各异,但都是满脸的快乐享受。那些年长者有的是时间,等大拨的年青人离去,就一边和熟人们打着招呼互相礼让着,一边给老伴和孙子装上两袋包子和料汁,悠闲地哼着秦腔小调扬长而去。而这时的禄禄会忙里偷闲的呡上一口烧酒解解乏,边干边乐着。这时候的你要是站在人群外,肯定会为这一幅城市平民们其乐融融的场面所陶醉,不由得产生出一种“生活原来会这样简单而美好”的心境来。
    小绒的鲜面店开在偏西的大巷子口。这个从金陵寺山村嫁到程家来的小媳妇,利用自家只有8平方米的临街房办了个来料加工的压面店。当时这样的店周围已经有了好几家,而且一斤面粉的加工费只有一毛钱,除去电费,一天挣不了几个钱。但是想到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小绒觉得还是划算。开张时间不长,人们就品出了门道。小绒为人厚道,和面时尽量少用水,全凭一把子力气把面揉匀,也总是要反复的多压制几遍才切条,虽费时费力还费电,但压出来的面条比手工面还要鲜亮光滑,下到锅里汤清面爽,吃起来格外筋道可口。时间一长,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连30多里外的农村人有了红白喜事,也愿意拿上几十斤面粉来加工,图的是用这里的面条待客主人家有面子。最近几年,人们图省事,不喜欢拿上面粉来加工。小绒也就顺着大家的意思,自己加工鲜面销售,可压面的那些路数一点也没变,面条还是那样清爽好吃。于是,无论大太阳下的酷暑,还是寒风中的严冬,小绒的店门口总是有好多人心甘情愿的守在那里等待着。好多人建议她去买一台多辊压面机,产量高,人省力,收益也会翻番增加,可小绒去外边看了几次,觉得还是老办法压的面好吃。就这样,从天亮到傍晚,小绒的两只手还在不停的忙碌着,偶尔会抬起头来,对那些守候的人们歉意的笑一笑。
    邵家的“东街食品店”开在东边的路口上,加工生产各式点心和元宵、油糕等节令食品。邵师傅心眼活泛,爱钻研琢磨,他曾经去过好多地方,考察学习食品生产技术和经营之道;他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又不惜代价对烘焙设备更新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食品既保持着北方特色的品质和口味,又尝试着加入南方的饮食文化元素,改良版的各式点心酥软糯香,咸甜相宜,很快就受到广大吃货们的喜爱,加之邵师傅一直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产品质优量足价格适中,经常供不应求。节令食品更是品种繁多,元宵馅料充足内容丰富,油糕外脆内酥份量十足。每逢节日前一个多月开始生产,店门口就排队等候,有的图个先尝先吃为快,有的早早买来馈赠亲友争个面子。等到临近节日的那几天再去买时,对不起,只有劳烦你在人群里挤一挤了。
    说起3家店铺生意的兴隆,有人说得益于现场加工制作,手艺精良用心,加之所用原料都有质量安全标志,让人吃起来踏实放心;也有人说店家凭着纯朴的良心经营,生意做得仁义地道,待客更是热情周到,让人温暖贴心。更有人说,照这样干下去,这东门口难不成将来还会出3个百年老店而名扬四海?听到这话的人都说,肯定行!(文/图 王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