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进小区 入园区 走新路
镇安移民搬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文章字数:2653
    陈钊
    经济再困难也要始终拨响“民生算盘”,把能用的钱最大限度地用到老百姓身上,这是镇安县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如何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县上坚持“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思路,不断探索“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进小区、入园区、带就业、促致富的新路径。2011-2015年,全县形成了30多个产业型搬迁社区,解决3000多户搬迁群众的就业,让过去“赶农民下山”变成今日的“农民赶着下山”。
    “五规合一”:易地搬迁“挖穷根”
    镇安县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植入新时期的精准搬迁工作,始终牢记“扶贫”这个初心,紧盯“脱贫”这个靶心,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扶贫拔穷根两个重点,将移民搬迁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等“五规合一”实施,形成“五指抱拳”之势。
    县上从破解“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三大难题入手,以解决山区群众富裕搬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契合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引导农民下山进城入景区,连片流转土地建园区,靠近景区搬迁建社区,把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有机结合,将移民群众送到脱贫致富的“大路口”。
    在建设理念上,大胆创新精准搬迁模式,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等“一揽子”快速融入计划。对有搬迁能力的户,实行自立搬迁;对有搬迁愿望、有一定搬迁能力的,实行帮助搬迁;对低收入贫困户,政府配建25-60平方米安置房,采取共建的办法进行搬迁;对于无房的特困户,实行政府兜底“交钥匙工程”安置;对符合政策要求,愿意入住敬老院的,由政府集中供养。探索“统一建房、差异补助、整体搬迁”的模式,对居住在高寒贫困区域的北阳山和永乐山片区实施整体搬迁试点,采取租赁或者分期付款方式,引导群众搬迁。县上还采取以地招商的办法,将规划中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项目捆绑打包,由投资企业自主融资开发建设,自行承担商业用房及公共设施的运营管理,既缓解了政府项目前期的融资压力,疏通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提升移民安置社区的建设档次,以期实现统筹城乡、稳住移民、企业发展、互补多赢的良好效果。
    为了便于整合政策,统筹资源,县上还建立了以书记担责、县长挂帅、常务副县长主抓的领导机制,完善移民脱贫搬迁联席会议、季度观摩、推进、点评、交账制度,以“季度点评、流动红旗、专项奖励、考核加分、黄牌警告、全县通报、年底交账”的考核机制,每季度对先进单位实行奖励、颁发红旗,对最后一名实行黄牌警告,以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监察局、考核办、移民办“五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实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半年一考核等三项硬性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任务倒逼、责任推逼、天天紧逼的工作态势。
    曾在镇安县大坪镇海拔1800多米老阴沟生活的张仕福,花了16万元便住进了120多平方米“富润家园”的安置房,这里地处岩屋街道“黄金地段”,水电路视讯一次配套到位,绿化美化靓化同步推进,幼儿园、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样样俱全,与之映衬的商业街相依相连。在镇安,近些年和张仕福一样的数千户群众受惠于政府的移民搬迁政策,摆脱了环境险恶、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沟,走进了集镇。
    “四区同建”:产城融合促就业
    在移民搬迁安置区选址上,突出“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四靠近”,即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新型社区、靠近中心村;突出“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和特色农业园区、商贸街区、精品旅游景区、循环工业园区“四区同建”,让搬迁群众不仅共享县城优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小区配套的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公交车首发站终点站、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园等设施服务,均衡配套公共资源。
    移民搬迁后,就业致富是关键。为给搬迁群众找到致富的“靠山”,围绕“一个中心、两大环线”的空间布局,依托木王山、塔云山、云盖寺古镇等五大旅游景区,把搬迁安置房作为农家宾馆来建设,把移民社区作为美丽乡村来打造,把特色城镇作为景区亮点来经营。镇安县围绕搬迁安置社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在达仁、云盖寺、东川等镇发展茶叶基地2万多亩,带动周边6个搬迁点1500多人就业;依托“安业清真”餐饮品牌的带动,加快西口镇、茅坪镇白山羊、肉牛基地建设,推进云盖寺、米粮、东川等万只林下养鸡项目;在永乐、高峰等搬迁点配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在铁厂、米粮等搬迁点配建设施蔬菜大棚,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致富;按照“楼上住房、楼下商铺”的理念,在云盖寺镇花园小区、铁厂镇和谐小区、永乐街办栗园安置点等15个安置点,开设便民超市、特色农家、乡村客栈、高山农产便利店等,形成商业一条街,拉大集镇框架,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增收致富。
    在集镇和集中移民安置点上策划龙头企业项目,全县15个100户以上的规模安置小区都有工业项目,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上班。扶持百盛3200绪缫丝厂、五味子醋、华美油脂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就业近2000人。通过招商引进了翰鼎石材项目,建成文家庙石材工业集中区和冷水河大理石工业园区,形成2个以石材加工、交易、鉴赏、服务为重点的产业集镇,促进了柴坪、西口、高峰等搬迁社区建设,一大批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土气十足的村落也开始“改头换面”成为新型社区,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一场“化蛹成蝶”式的嬗变。
    “三产链接”:依托市场圆好梦
    该县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让产业留人,用产业鼓起搬迁户的“钱袋子”。依托云镇花园“美云秦绣”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刺绣户”的运作模式,分别在永乐、回龙、铁厂、西口等镇办试点建立刺绣基地4个,成立刺绣产业合作社15个,在100户以上移民搬迁点组建美云秦绣工作室30个,发展搬迁户绣女3500余名,年创收3000多万元。利用搬迁户原庄旧房舍和林地花草资源,大力发展养蜂业,在米粮镇光明村、回龙镇万寿村、云盖寺镇岩湾村等9个移民搬迁中心村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蜂示范村,已发展养蜂大户200多户,培训养蜂人员300多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养蜂达10万箱,蜂农收入过亿元。整合人社、教育、扶贫、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资源,加强搬迁户素质、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5年县上共对1886户搬迁群众进行了技能技术培训,培训率达82%,并委托县农广校、县美云秦绣公司等机构为受训人员颁发培训证书。
    (作者系镇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