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增强防范意识是预防电信诈骗的关键
文章字数:826
   徐玉玉死亡案引发公众舆论对电信诈骗的声讨,电信诈骗成为国人无声的伤痛。据统计,从2013年起,全国发生每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104起,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2392起,十万元以上的更多。许多普通家庭的“养老钱”“保命钱”“压柜钱”被骗,造成了家破人亡的社会悲剧。10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会议上郑重指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社会公害,要用法律、技术手段坚决遏制其高发势头。同时通报,经中央批准,中央政法机关、工信部、金融部门已经联合出台工作意见,从源头防控、创新机制、信息保护等方面共同发力,构建强有力的公共网络安全防护网,让电信诈骗无路可走。
   电信网络诈骗是非接触式的新型犯罪,随着互联网电话普及应用,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伪装国家机关、银行密码验证机制,再通过互联网金融途径漂白犯罪痕迹。受害人的信息被窃取后,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对受害人实施“量身定做”、精确出击,让受害人防不胜防。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多地相继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平台,由公安、银行、通信营运商和第三者支付机构,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运作,有效遏制了电信诈骗犯罪势头。仅北京,半年来拦截嫌疑银行账户35万个,劝阻受害人3.7万人,拦截涉案资金10亿余元,极大地提高了打击精准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工商银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架构技术打造集电信诈骗交易检测、风险预警和欺诈拦截一体化智能平台,实行24小时到账制,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任何一种犯罪都有它的社会根源,要彻底治理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就必须从制度机制入手,形成健全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的政策架构。加大信息源头保护力度,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建设,铲除电信诈骗生存土壤。从技术角度入手,要引进现代技术作支撑,互联网企业同公安机关联手,从源头管控“信息流”,流转中盯住“资金流”,最大限度压缩犯罪空间。
    不论怎么说,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才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关键所在。(张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