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移民搬迁铺就群众致富路
文章字数:1698




  “以前一年到头忙下来,只能落个1万多元,搬到这来第一年,我就挣了3万多元!”柞水县瓦房口镇老庄村丛家湾移民搬迁户廖武说道。
  廖武以前在西安开出租车,前些年回到家乡,买了一台货车跑运输,由于车开不到家门口,他每次回家都将货车寄存在大路旁的熟人处,既担风险又影响生意,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一大早他正在家中休息,接到一个电话,货主急着要拉一车洋芋到河南榆林,运费2200元,他说需要一个小时才能从沟里下来后,货主等不及,就重新找车了,这件事对廖武的刺激很大,他坚定了搬出深山的决心。果然,搬到移民点后,由于交通方便,他的运输活越来越多,挣钱的路子更宽了。
  今年来,柞水县坚持提能造血,确保“可致富”,紧盯增收致富目标,千方百计实施精准帮扶,努力提升搬迁对象自身发展能力。
  学好技能好就业
  “想着自家住的120平方米的单元房,通过参加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在县城搞装潢,月收入四五千元,加上土地入股到了中药材种植协会,每年还能分红3000多元”,今年搬迁到阳光花园移民安置社区的徐家文做梦也想不到,一下子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说道:“条件好了,更得把日子过好。”
  该县从增强搬迁群众的“造血”功能入手,通过后续产业培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实现从以单纯农业种养为生向从事二、三产业增收、从户无致富技能向户均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转变,极大提高了群众综合素质,拓宽了就业渠道,为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紧紧依托小岭、盘龙、西川、营盘四大园区和工矿企业、旅游景点,编制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规划和技能培训方案,扶持搬迁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加工业,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搬迁户发展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服务业。今年,柞水县整合“雨露计划”“职业农民”等资源,为搬迁群众举办技能培训班100余场次,累计培训1.9万人次,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了一项劳务技能或实用技术。
  农民变身“上班族”
  柞水县按照“以产定搬、以搬促产、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小岭工业区、盘龙医药产业园、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等园区和九天山、凤凰古镇等精品旅游景区周边,集中建设移民安置区,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引导群众就近就业,让770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变身“上班族”。
  搬迁户周安学一家原来居住在蔡玉窑镇银碗村一组,一年前全家搬迁到阳光花园小区。不能再种地的老周在县城一家单位做起了门卫,儿子也在县上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他高兴地说:“我现在给小区做门卫,一个月1000多块钱,吃喝不用愁了,现在的生活跟城里人没有两样。”与周安学一样,霍国鹏原来居住在杏坪镇云蒙村,2014年搬到亿昇移民小区,进城后霍国鹏做起了建筑装修工作,一年收入达到了四五万元,两个孩子也转入了县城关小学读书。
  以“三安置”为原则,柞水县把移民搬迁与产业园区、城乡社区、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确保到2020年搬迁贫困户2.2万人。同时,按“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思路”,加大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扶持力度,围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劳务输出、旅游等产业,全面推进搬迁户“一户一业”,努力使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提高。
  自主创业助增收
  搬迁之前,种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搬迁以后,就业成为了农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搬迁之前,他们的生活核心就是种田,没有其他的技能。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柞水县移民办主任汪仁意说。为了让搬迁农民尽快就业,移民办一方面与就业局、企业等对接,确定岗位,开展招聘推介工作,一方面对农民实施定期自愿参与的技能培训,促进居民就业。
  红岩寺镇大沙河村原双沟村民詹世清,家中四口人,原住地水、路不通,上学、就医极其不便,严重制约着生产发展,导致生活困难。2012年通过陕南移民搬迁搬迁到红岩寺镇红岩社区月亮坪小区,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上学就医极其方便,并且发挥其自身木工手艺,在红岩寺街办起了家具店,通过近几年的奋斗,他已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今年以来,柞水县围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投入小额创业贴息贷款、扶贫信贷、农业产业化等扶持资金1.25亿元,鼓励搬迁群众创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朱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