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悟录(122)
文章字数:2178
  今天还要读鲁迅吗
  近两年报刊上的杂文逐渐消失了,过去几家有名的大报上的杂文专栏也悄然不见了。于是有朋友对我说:“你现在还读鲁迅吗?”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10月19日又逢先生逝世80周年,我便想到上面这个题目。
  鲁迅先生的社会知名度,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绝对是最高的,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恐怕不容置疑。提到鲁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杂文,冷峻、尖刻、辛辣、深邃,不留情面,所谓“入木三分”。于是,鲁迅也就成了杂文的化身,鲁迅等于杂文,杂文等于鲁迅。当然这与先生将杂文这一文体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的杂文有关。其实,先生不仅有杂文,还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学术专著;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杂文仅只是一个方面。
  先生生活在中国近代一个混乱而黑暗的时代,一方面受到反动势力的打压,一方面又受到时时来自同一营垒中一些人的误解和攻讦,因此,他常常要侧身而立,同来自两面的攻击作战,这就形成了先生经历的复杂性。今天的许多普通读者,往往不了解这一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言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不时有人发出一些贬损鲁迅的狂言;近年又听说一些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大都被删除,理由是艰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学习云云。
  我是先生文章的忠实读者。先生的各类著作,至今还是随时翻阅。每当听到或看到贬损先生的言论,就想起唐代文学家韩愈那首《调张籍》中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是唐诗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中唐以后却遭到一些轻溥文人的贬损。鲁迅先生在给友人叶紫《丰收》一书的序言中说:“伟大也要有人懂。”斯言诚哉!
  毫无疑问,鲁迅是伟大的。但是,鲁迅是人不是神,把他神化、圣化都是不妥的。先生一生反对评价人物“棒杀”或“捧杀”,我们对先生也应持客观公允的态度。
  那么我们今天还要读鲁迅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容置疑。习近平同志近年反复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窃以为读懂鲁迅,就是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首先,鲁迅先生数百万言的作品,就是一座伟大的文化宝库,无论是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语言文字的精美,艺术技巧的超群,都达到了现代文学艺术的巅峰,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次,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作了最深刻全面的解剖,既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又指出了它落后腐朽的糟粕及其对国民性的影响。因此,读懂先生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扬弃,更好的创新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其三,鲁迅先生的风骨,是为人的楷模。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民族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最可贵的性格。”先生的全部作品(不仅是杂文),都是他品格和风骨的体现,绝非那些“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论者可类比。
  其四,鲁迅先生有着无比深厚的爱国情怀。1903年他22岁就在自己一幅照片上题写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盘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献身祖国的意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叫嚣要“灭亡中国”,一时间国民党统治集团一片悲观之态,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生立即发表了一篇震聋发聩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予以痛斥。文章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苦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即使今天读来,也令人增气添力,精神振奋。
  其五,鲁迅先生深沉的悯民情怀亦令人感动。读先生的文章,无论小说还是散文、杂文,时时都能感到他对普通人的同情、怜悯和关爱,对于残害人民的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座右铭。他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共产党人的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待人民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当然先生的文章对于我们国民习性中怯弱、麻木、冷漠、“阿Q精神”等等劣根性也有批判和讽刺,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正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体现,与对于邪恶势力的批判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鲁迅先生的著作,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文化经典,是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今天不仅应该读而且应该精读深研。文学的价值和生命,在于批判。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告诉人们的常识。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充满着对社会的批判色彩,也正是光辉的所在,不朽的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不易读,这也是不容迴避的事实。但是原因不难理解:一则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代,因此先生的文章不免带上“文白相间”的时代烙印;二是先生一生始终处于反对势力的打压之下,出于斗争的策略,他不得不时时使用“曲笔”,有些文章不免隐晦。但是正如叶剑英元帅诗云:“攻城不怕坚,读书不畏难。”坚持数年必有获益,而且无论如何比整天浸泡在时下报刊和网络的大量水货文章中有益得多。不信你试试!九月三十日记(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