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家三代红军情
文/图 记者 赵有良 汪瑛 李亮
文章字数:2974
杨青山向记者讲述红军战斗经历
杨青山拉起手风琴,唱起自己创作的歌曲。

  “啊,烈士!丢下妻儿父老,离开家乡亲友,烈士到底为了什么?啊,烈士!牺牲年轻生命,逝去青春梦幻,烈士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我们幸福的今天。”手风琴一张一合,弹奏出悲伤的音符,歌声凄凉婉转,流露出厚重的情愫。他略带颤抖的声音和饱含的泪花,传递出对红军深深地敬重和怀念。这位唱歌的老人叫杨青山,从那一年庾家河战斗起,他的爷爷、父亲就和红军有了不解之缘,如今62岁的他也是用毕生精力将红军的精神传承。爷爷救下红军将领
    杨青山的家在丹凤县庾岭镇,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北上由豫入陕于9日开进了他的家乡,杨青山的爷爷杨春荣当时三十六七岁,在镇上开了一家药铺。红军到来后,把当地的土豪、地霸抓了起来,因为杨春荣当时头戴皮帽,身着长袍,便被红军误为土豪劣绅抓了起来。没多久,群众知道了,他们对红军说杨春荣是靠行医为生的“大善人”,军政委吴焕先知道后,亲自为杨春荣松绑并道歉。到了晚上,省委军部首长都住进了杨家,吴焕先和杨春荣拉起了家常。杨青山告诉记者,父亲对他讲,从那晚起,爷爷杨春荣就下决心走上了支援红军的道路。
    后来,庾家河会议就在爷爷的药铺召开,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决定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杨青山听父辈讲述过当时的情形,“会议进行一半之时,就听到了枪声,子弹打到屋顶上,瓦片啪啪响!战斗形势对红二十五军十分不利。药铺里很快躺满了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也先后身负重伤。程子华的右手腕骨被打断;徐海东从左脸颊到后脑勺被一颗子弹射穿。”杨青山说,因为战斗发生的太突然,红军伤员较多,医疗用品不够用,杨青山的爷爷就把家里的被子和褥子撕开,为红军包扎伤口。徐海东负重伤后,爷爷拿出药房中最好的牛黄、三七、麝香救治,冒险爬到山上采草药,配制止血的中药,终于控制住了伤势。“因为那一次的救治,徐海东首长的女儿两次到家中探望,并说我爷爷杨春荣是她父亲的救命恩人。”
    关于爷爷杨春荣与红军的故事,说起来还有很多。庾家河战斗结束后,杨春荣组织附近的乡亲帮助掩埋红军烈士的遗体。部队撤离后的一天,杨春荣发现当地一名村民身穿红军的衣服,有些诧异,便拦住他询问衣服的来历。这名村民告诉杨春荣,衣服是他从一位摔到山涧的红军遗体身上脱下来的。杨春荣知道后,立即承诺为这名村民购买布匹做衣服,让他脱下红军的衣服,并一同去寻找烈士遗体。当他们在一处草窝里寻找到红军的遗体后,杨春荣给遗体穿上红军军装,告诉这位村民:“红军是为咱们穷人打天下的,牺牲在咱这个地方,不能让他们光着身子走!”最终,这名烈士遗体被妥善安葬在山上。父子接过接力棒丹凤县庾岭镇位于秦岭深处,离县城37.5公里。走进这个四面环山的小镇,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白墙灰瓦的房屋里当地人们的笑声传递着小镇人浓浓的幸福感。一个土特产购销门市部前,十几个群众围坐着,他们说着聊着现在的好光景,街边的小孩嬉闹着,不远处的屋顶炊烟袅袅升起,依稀听到家长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离镇子不远处,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与敌人激烈战斗的七里荫岭。而今,树木郁郁葱葱,虫鸣鸟叫,到处散发着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息。顺着一个岔口沿小路而上,便可见当地政府为烈士修的纪念碑,采访组到的那天,并非假日,却也有人三三两两到烈士墓前祭拜。岭的最高处是一个纪念亭,它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红二十五军的故事。
    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是纪念亭或是烈士墓周围,即使是落叶纷纷的秋天,路面也非常干净。据当地镇上的干部介绍,自杨青山的父亲杨文聪起,杨家后人就一直义务打扫这里。杨文聪义务打扫照顾纪念碑、烈士墓达28年。父亲去世后,杨青山就毅然担起了这份责任。“庾家河战斗时,我爸已经十几岁了,他是爷爷的得力助手,协助配药什么的,他生前曾多次给我讲起那些年的事情,他特别敬佩徐海东。我爸曾说‘徐海东副军长抬到咱家时昏迷不醒。你爷爷都说恐怕没得救了,他还是硬撑了过来’。”“我爸也曾告诉我,我的名字也与红军有着密切的联系。”杨青山说。“解放前夕,游击队战士杨青山被国民党杀害于庾家河一带,爷爷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烈士忠骨。1954年我出生后,为了让下一代继承先烈遗志,爷爷和父亲就特意给我取名青山”。
    不仅是名字,杨青山多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发扬和传承红军精神。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处搜寻与红二十五军有关的资料,在当年的爷爷的药铺里办起了展览,展出了红军珍贵图片200多张、史料书籍近百件(部)。
    红军精神代代传
    在丹凤县庾岭镇,杨家药铺可谓是路人皆知。杨家药铺位于庾家河街道中间,现仍保存完好,灰瓦黄墙朱红色大门的旧式建筑十分显眼,门楣上的“春茂永”三个大字清晰可见,在“春茂永”的两侧悬挂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牌匾。“这里就是82年前我爷爷的药铺,当年也是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召开了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杨青山告诉记者。
    如今,这个古老的中药铺被杨青山改造成为革命历史纪念馆。进入馆内,红艳艳的五星红旗悬挂正中央,四周张贴着介绍红二十五军情况的展板,展板上有图片、文字、地图等。展板下面是一字排开的玻璃展柜,陈列着书籍、报纸、邮品、信件,以及红军用过的药罐、瓷碗、砚台等实物。屋内还有老旧的八仙桌、木柜、板凳、米筐等物件,都是当年红军使用过的。
    在墙上的展板里,贴着一张《什么是红军》的布告,布告虽然很旧,但内容比较完整,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并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人贫民士兵出身”。其落款日期是1934年12月10日,正是这个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的时间。“那次会议印发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向周围群众宣传了红军,增加了红军的队伍。”杨青山说。
    杨青山走到其中一个玻璃展柜前,指着一块砚台和裁纸刀说:“这些物件是当时红二十五军政治宣传科科长刘华清抄写《什么是红军》时用过的,就是在这个屋里抄的。”他还指着一个方桌说:“那张桌子就是历史的见证。”
    在纪念馆内,杨青山为采访组介绍了当年红二十五军英勇战斗的情形,并现场唱起了他自编的歌曲《程子华来到了咱山庄》《庾家河会议放光辉》等,他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动情歌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据介绍,身为英语老师的杨青山毕业于陕师大商洛音乐大专班,近年来创作了有关红二十五军的歌曲100多首,他不但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演唱,还在学校里教给学生们。在他的带动普及下,这个小镇上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一两首有关红军的歌曲。杨青山还用英语宣传红军精神,有一次,几名外国专家考察皇台铜矿时路过庾家河街道,慕名到杨家药铺参观,杨青山就用英语为他们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他还用英语演唱自己编的红军歌曲。外国友人听完他的介绍,竖起了大拇指,并说“红军真伟大”,之后还专门到山上参观了纪念亭。
    站在庾岭镇街道,放眼望去,家家户户都经营起了商铺、餐馆、旅店,或把门面房出租,而“春茂永”药铺经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虽几经翻修,但仍保持了原样。杨家祖孙三代人的坚守没有丝毫的动摇。“我们要将红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杨青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