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湘河镇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扶贫新路
文章字数:1073
    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传卿 通讯员 明婷玉)在全民参与的扶贫工作实践中,是输血性的扶贫还是造血性的扶贫?是工业化、高污染的扶贫还是生态保护性的绿色扶贫?商南县湘河镇近两年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守住生态底线,确保“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湘河镇加强林业资源管护,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今年,全镇森林管护面积达28万亩,公益林区划面积13.6万亩。其中,国家和集体合作、国有林场跟村组集体造林3.8万亩,集体公益林9.8万亩,按标准累计可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58万元。2014、2015年两年间,全镇共退耕还林1.35万亩,且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农户倾斜和覆盖,确保贫困户“宜退尽退”“应补尽补”。同时,投资60余万元,在白浪上街东头规划建设了1.6亩的湿地公园,直接惠及农户240户1000余人,其中贫困户达30余户。还在全镇选用天保工程管护人员15人、督察员4人、生态补偿护林站长14人、生态护林员58人,且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使其在绿色扶贫中长期收益。通过发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湿地资源资产管护费、生态保护人员工资等,促进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引导“三产联动扶持一批”。该镇三官庙村豆腐尖农业示范园区海拔高,山地资源丰富,发展特色高山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园区投资1800余万元,发展高山茶园700亩、高山蔬果园200亩,建成林下特色养殖场300亩,存栏黑毛猪和杂交二代野猪760头。下一步,园区计划再投资5000余万元,以茶、水、酒、肉、菜为五大核心,紧抓原生态理念,着力打造品牌农业,建成油坊、豆腐坊、酒坊、茶叶加工等工艺作坊一条街。同时,园区积极探索“借崽还猪”、资金入股分红、劳务增收等三大脱贫模式,成立合作社,免费给贫困户提供猪仔、养殖技术、防疫服务等。今年上半年,园区吸纳7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到年底可发展到50户,有望实现户均增收9500元,户均养殖5头黑猪。园区还与贫困户签订资金入股合作协议,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户延长“增收链条”。此外,园区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优先使用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的报酬提高贫困户工资。园区通过“一产打基础、二产稳增收、三产大发展”,从而实现“高山牌”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镇党委书记任宏伟和镇长吴恒一致认为,通过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扶贫新路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村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