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开好扶贫“药方子”走对脱贫好路子
陈维智
文章字数:1087
    “多样性,既是农村发展最大的魅力,也是扶贫开发最大的难点。‘一副药’无法根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贫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这是镇安县编办与镇村共同为我们村脱贫攻坚开出的一剂良方。”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党支部书记马会银如是说。
    青树村是由安岭、孙家坪、青树3个村合并而成,辖10个村民小组930户3360人,少数民族481户1930人,贫困人口还有296户815人。像马东荣、马博这样的贫困户,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旱塬荒滩,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可以说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镇安县编办在实践中摸索出了“348”驻村包扶工作机制,就是采取“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三步工作法”;按照“四因”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四缺”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对贫困户进行分类;摸索出结对帮扶、创业培育、盘活资产、入股分红、基地托养、订单农业、基金援助和园区承载等帮扶贫困户的“八种类型”,给困难群众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引导他们树立脱贫志气,破除“等靠要”思想痼疾,催生了“决战贫困”的强大动力。
    坚持扶贫、扶业、扶智“三结合”,把扶贫任务聚焦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让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贫困人口对上号、挂上钩、结上对,确保户户都有责任人。对于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依托“三带四联”扶贫载体,成立了清真安业产业园和储家沟养殖、牛家沟良种牛、大常青种植、长余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6个,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联产、联业、联股、联营,架起精准施策的“滴灌通道”;对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贫困农民,让其能过上好日子,除了送钱、送物外,他们还争取项目资金313万元,在宋家沟等修通3个组级公路4.4公里,建污水处理设施1处,配送项目发展基金60万元,为14户贫困户发放产业补助金7000元;对因学贫困家庭,安排党员干部定向结对帮扶,发放贫困生资助金7560元,协助14名高中贫困生落实学费减免和补助生活费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对因病贫困家庭,落实好贫困人员免费参保,实行大病救助制度,尽可能地遏制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兜底。同时,还邀请县党校、农业培训中心等部门举办种养技术培训10天,受训贫困户100多人次。
    扶贫,扶出了志气,扶出了自信。扶贫战场也成为干部干事业、贫困户创家业、贫困村兴产业的“赛场”。今年以来,青山村干群携手引进岭南龙博水产养殖公司1个,新建产业基地5个,建鱼塘15亩3万尾,发展魔芋200亩,牛羊存量也分别达到200头和5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