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联村的扶贫感受
文/图 王勇
文章字数:3674


     庙沟镇三联村位于镇安县城以西47公里,古庙公路贯穿全境。属亚热带半湿润性气候,境内山大沟深,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其中贫困户92户208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8%。
    一、现状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十三五”时期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宏伟愿景。群山环绕的三联村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所辖的一个边远山村,脱贫在这里无疑是场真正的攻坚战。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历了几番旧貌换新颜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积贫积弱依然顽固地盘踞在家家户户,阻挡着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三联村村级公路里程20公里,通组土路35.5公里。全村生活用水覆盖率100%,生活用电尚有一户未覆盖。
    作为庙沟镇镇政府驻地,三联村基础设施建设略优于其它6村,但也因此未纳入全镇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享受重点贫困村政策扶持。就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而言,依然存在少数百姓出门无路、通组土路年年水毁等问题。基础建设薄弱、发展动力不足,这对全村脱贫致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产业规模
    近年来,三联村按照镇安县“千百万”产业脱贫规划和庙沟镇产业规划要求,以打造特色美丽乡村为依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增收渠道。目前发展有以“旅游三产”为主的农家乐2家、农家客栈2家、超市商店11家、农特产品淘宝网店2家;以乡村游特色种植为主的油菜、烤烟、魔芋;以旅游产品特色养殖为主的林下养鸡、养猪、白山羊、养蜂;发展有经济林板栗、核桃,种植中药材有白芨、重楼、毛姜等。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三联村各项产业虽初见成效,但受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制约,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各项产业多处于萌芽状态,整体呈现“小、弱、散”的特征,对全村经济的拉动微弱,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三)公共服务
    随着国家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相关政策的落实,三联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为方便群众办事,新设的三联双庙便民服务点正式挂牌启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不断健全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新建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及配套器材已投入使用。农家书屋、惠农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器材配送工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服务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处在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内交通不便,一些孩子上学得走六七里地;二是受制于有限的用地面积,镇、村办公场所挤在一条狭窄的河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无地可建,无未来公共服务发展的场所;三是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率低,农家书屋无阅览室,借书容易读书难。
    (四)人力资源
    三联村作为庙沟镇人口最多的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依然不容乐观。全村515户1953人,失能户38户80人,60岁以上及18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60%,真正拥有劳动力的青壮年不到40%,其中又有过半常年在外务工,留在村中的多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而外出务工者多从事临时的体力劳动,劳务输出渠道单一,收入有限且不稳定,脱贫致富有心无力。
    二、探索与实践
    面对复杂的村情和现实,三联村在国家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的支持及县、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早动快,组合拳出击,迅速掀起脱贫攻坚一线的热潮:“两学一做”树标杆、容错纠错“放手脚”“三带四联”促发展、包抓到户夯责任。新的希望、新的风貌日渐在三联村全体干部和百姓的脸上洋溢起来。
    (一)从学到做,一口气、拍腔子
    “政策必须吃准吃透,谁问都要一口气说清楚!摸底必须全面详实,谁问都敢拍腔子做保证!”这是庙沟镇党委书记对各村扶贫干部学习政策、入户摸底的工作要求,更是三联村全体村组干部、党员的精神风貌。为了做到政策“一口气”,学习成了三联村的常态,相互提问、交流、查漏补缺成了干部、党员间最多的话题。集中学习、外出观摩、工作例会、现场会、微信平台、远程教育点燃了三联村脱贫攻坚的第一把火。但仅靠这一把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把火烧到全村贫困百姓的心中,三联村才算彻底打响脱贫攻坚决胜期的第一枪。
   三联村纵深20余公里,大山将9个居民小组分割开来,为了确保将各项扶贫政策准确地传达给每位乡亲,同时也为了全面详实地进行摸底调查,三联村实行了分片到人、包抓到户的工作措施,历时1个月分区分片逐户见面了解农户情况,结对子、认“亲戚”,宣传扶贫政策,重点摸清了各家各户住房、交通、收入情况及致贫原因。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尹雪对此项工作有深刻的记忆:“我包扶的那几户有些偏远,要想讲清楚政策、摸清各户情况得经常去,村里没有车,更没有多余的人送我过去,村上第一书记说要开展好工作必须学会自己骑车,以前我从来没骑过摩托车,入户调查的那段时间在路上摔了两次就学会了。现在,谁家住啥房子、养了几只鸡、种了几亩地,有啥困难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这离不开县、镇领导班子的有力领导,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和有效的工作措施,更离不开全村干部爬山下坡、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两学一做”,树榜样,立杆子
    “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是三联村扶贫一线燃起的又一把火。三联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两学一做”和脱贫攻坚创新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忙碌的扶贫工作中锤炼党性、践行共产党员使命;在走村入户中宣传党的政策、听取百姓的意见;在贫困的老党员、老红军家中交流思想、领略老前辈的精神品质和革命风采。通过集中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第一时间将“两学一做”化为工作动力,宣传政策的同时紧密联系群众,提升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在群众中积极挖掘出无私奉献模范钱世方、舍己为人模范徐承凤、孝老敬亲模范朱美满典型事迹,提出了“远学钱世方、近学徐承凤、外学朱美满”“以班子联抓、干部联组、党员联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联聚民心”党建载体,使全体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责任感中更多了一份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对脱贫攻坚的热情和信心也空前高涨。
    以党建催发脱贫攻坚动力,以脱贫攻坚锤炼理想信念,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于工作始终,全体党员干部学榜样、做榜样,是三联村脱贫攻坚又一内生动力。而得到教育和启发的也不再局限于党员干部,更是鼓起了贫困百姓心底脱贫的勇气和信心,彻底激活了百姓摆脱贫困的热情。
    (三)“三带四联”,促发展,找路子
    发展产业,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是脱贫的关键所在。通过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信用社、合作社、供销社)及联产、联业、联股、联营形式,将贫困户捆在产业链上,将产业捆绑在企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上,让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多渠道增收,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脱贫。
    在产业发展中,三联村结合村情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因户施策的原则。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支部+协会+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点破面,突出林下养鸡、养猪、养白山羊、养蜂及板栗、核桃、中药材、烤烟、油菜等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其它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断增强本村就业吸纳力。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农技培训和就业培训,丰富劳务输出渠道,乡村游产业、板栗核桃林果业、中药材、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引擎。
    (四)五个一批,全覆盖,兜底子
    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要求和“五个一批”的扶贫措施,三联村在做好“三带四联”产业脱贫的同时,系统开展各项民生工程,落实惠民政策,确保全村各项建设稳步推进,兜住底子无遗漏。对全村9个村民小组产业道路、水电设施、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扎实开展易地搬迁、教育脱贫、生态补偿普查等工作,精准安排项目。
    三、规划与对策
    三联村脱贫攻坚的温度源自全体党员干部和全村百姓的努力,源自党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进,更源自2020年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村支书王新兵说:“要脱贫,光靠政策还不够,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王牌和底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好做实民生项目,大家脱贫的热情才会持续升温。”为此,三联村在县、镇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三大项目作为未来脱贫路径。
    (一)特色产业发展项目
    加强旅游、中药材种植、林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高山草甸、双雄古寨”乡村旅游品牌,实现药材种植面积上翻一番,全村板栗、核桃产量翻一番,实现产值90万元,累计带动175户贫困户增收。同时,借助“三带四联”扶贫机制机遇,利用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就业,引进企业建基地,走“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民居环境改造,大力实施村组产业道路、水电设施项目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移民搬迁项目,有力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辍学。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构建群众认可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和计生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传承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
    时令已过小雪,天气越发寒冷,但庙沟镇三联村的扶贫温度却更加炙热,这把火燃烧在全村每一位党员干部和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