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强化系统思维抓搬迁 实现一举多赢促脱贫
文章字数:3669
  当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之后,以移民搬迁脱贫一批为“当头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陕西立足实际,决定在优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同步统筹推进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搬迁,这是破解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城镇化的最佳实现路径。身处大秦岭的商州,是陕西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立地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已实施以避灾为主的移民搬迁1.35万户5.36万人,但“十三五”期间仍有124个村35072户110165人需要脱贫摘帽,特别是11582户40426人群众需要通过搬迁实现脱贫,这将是脱贫攻坚进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将搬迁转变成贫困人口脱贫与实现发展的机遇,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迁,而是需要应用系统思维和方法进行统筹安排。
  跳出搬迁看搬迁
  新阶段的移民搬迁是以“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摒弃简单复制农村的理念,坚持集中安置为主,以建档立卡贫困户、避灾户、生态户等搬迁为重点,综合实施产业、教育、生态扶贫和兜底保障等各项脱贫措施,协调推动搬迁地区的人口聚居、要素聚合、产业聚集,实现如期脱贫、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发展一举多赢目标。从全区的脱贫攻坚任务看,近1/3的贫困人口要依靠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只有把脱贫搬迁摆在首位,再加上产业扶持和其他配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奠定基础、创造条件。通过移民搬迁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经营主体转型,促进农民的职业化与现代化;也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聚集同步同向,提高财政投资效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能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带动建筑业、建材物流、家居装修等行业快速发展,撬动生态旅游、新型工业、大众创业、餐饮服务等产业联动发展。可以说,抓移民搬迁就是抓脱贫攻坚、抓“三农”工作、抓城乡统筹、抓发展短板,是当前增投资、稳增长、促消费的有力抓手。
  顺应规律谋搬迁
  尊重自然、顺应规律是任何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施移民搬迁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和群众意愿。首先应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研究对象怎么定、人往何处搬、房子怎么建、配套如何搞等问题,尤其要把集中安置作为基本原则和硬指标,做到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洪涝灾害威胁区、避开生态保护区、避开永久基本农田“四避开”,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新型社区、靠近中心村“四靠近”,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四达到”。其次是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充分组织干部认真调查了解每名搬迁对象的发展诉求、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搬迁意愿,依托区位优势,依托小城镇、旅游景区、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创新安置模式,实现搬迁与生计重建的有效衔接。第三是优化安置点选择,为搬迁户发展创造条件。安置点的选择关系到移民群众的社会融合与适应、社会关系网络与生产生活系统的重建、移民及其后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在选择安置点时,应充分结合沙河子省级重点镇建设,“一体两翼”建设区域主干道内夜村、大荆、腰市、板桥及各个其他区域中心镇等特色镇建设、“绿道”和“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谋划、布局移民(脱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鼓励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引导搬迁群众由零星分散向集中有序转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向市民转型。
  把握关键严搬迁
  按照“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资金使用、搬迁群众建房、贫困户自筹资金限额等政策。一是严格签订“三项协议”。围绕“搬”“拆”“脱”(富)的三个关键,制定统一模式的搬迁协议、旧宅拆除复垦协议和脱贫致富协议,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回头望”和协议签订工作。通过“三项协议一起签”,倒逼入户宣传工作、调查摸底工作扎实开展,倒逼干部对搬迁群众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更好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实现先人后房,以户定建、以户定扶、以户定业奠定基础。二是严格确定建设标准。严格执行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要求,对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特困单人户和2人户,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纳入迁入地幸福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实行集中供养;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按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由政府集中建房,实行“交钥匙”工程免费提供。3人以上家庭搬迁户主推60、80、100平方米的户型,以面积控制房价,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三是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夯实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项目确定、调整选址、审批建设、验收、审计、搬迁等相关程序,严格实行项目“五制”管理,明确五方主体责任,实行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四是严格限定群众自筹。坚持基本保障、功能配套、标准适当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硬性要求,严格控制安置房建房造价,集中安置建房成本原则上控制在每平方米1500元以内,切实防止贫困群众因搬迁而举债、因搬迁而难脱贫。
  完善配套稳搬迁
  从分散居住到城镇居住,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使搬迁群众在新的搬迁安置地遇事有人管、就近有保障、公平享受公共服务成为移民搬迁安置后续管理的重中之重。作为区县一级政府,应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依照城乡社区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构筑服务体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一是注重配套设施完善。更加重视配套设施建设,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上优先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按照堤防工程、护坡挡墙等安全类,路电水讯等功能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类的顺序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医疗、教育、社区服务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安置社区基础完善、功能齐全。二是规范移民社区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同步调整优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等服务体系,实行户籍迁移自主和居住证制度,根据安置点类别采取城市社区模式、设立搬迁户居民小组、组建社区服务机构等多种管理服务体制。进一步规范移民社区管理,充实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基础保障,落实好“一证变两证”“两权变三权”,以及“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区管理房和人”的政策规定,保障好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创新物业服务管理。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移民参与”的办法,组建全区移民搬迁物业服务总公司及各镇办移民搬迁物业管理分公司。按照全区物业服务管理费最低标准,对全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物业服务费实行统一定价,物业服务管理内容、服务办事流程及各项管理制度统一挂牌公示,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费采取逐年递减的办法予以补贴过渡,切实保障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正常运转,为搬迁户提供优质物业服务。
  发展产业富搬迁
  搬迁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才是目的。实施移民搬迁应坚持脱贫致富目标导向,把就业作为核心,本着一二三产并举,产业就业创业齐抓,统一组织服务与鼓励自主创业结合的原则,认真谋划落实本地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具体举措。一是开展三创三联三带动。紧扣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推广“三创三联三带动”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举措,联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升级、联产业带动贫困村脱贫、联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奔小康,统筹抓好移民搬迁、产业、教育、卫生、金融、电商等扶贫工作,列出光伏、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清单,贯穿“精准性”要求,多元化增加群众收入,确保搬迁群众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二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对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小城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安置的,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帮助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掌握1项就业创业技能,制定实施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安置地投资办厂,激发搬迁群众创业意愿,支持鼓励有经营头脑的搬迁户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三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制定搬迁安置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种植、高效养殖、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经纪人促流通的模式,培育家庭农林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搬迁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四是拓展三产服务业。对进城入镇安置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扶持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对在旅游景区周边安置的,引导本地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在服务、安保、保洁等岗位上就业。同时,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等产业,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李旭光) (作者为商州区人民政府代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