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美丽乡村收获“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余婷
文章字数:1828

  山青水绿、阡陌交通,土墙柴扉、篱笆菜陇,云林小屋、鸡犬相闻……三次党代会后,我市立足生态、资源、区位、人文优势和“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引领农村巨变、推进脱贫攻坚的一场革命,在全市精心遴选了16个“秦岭美丽乡村”示范点,重点打造农业体验型、田园风光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等特色乡村游景区,努力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秦岭最美是商洛”注入了新鲜活力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去年集中建设的朱家湾、石瓮子、前店子、江山、后湾、巡检、云镇、竹林关八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折射出我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新成就,使商洛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收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以党政为主导用规划做引领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和强力推动下,我市以打造美丽乡村“会客厅”为战略,以集中建设八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以“市级领导指导、市直部门帮建、县区负责主抓”为抓手,以项目的精致设计和精品建设为突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吹响美丽乡村建设“集结号”,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开局,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联动、齐步推进。

  2015年6月,市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领考察团,赴浙江、安徽两省三市八县九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现场考察学习,让美丽乡村的决策者、推动者在指导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中有模板、有参照、有借鉴;各县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打造怎样的示范点,也先后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干部和群众赴外学习经验,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按照既能彰显农村优势确保有特色,又能对接市场需求确保可持续的思路,围绕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理念,聘请国内一流规划团队,以“尊重自然美、沿袭古朴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讲究艺术美、构建整体美”为原则,逐村编制既新颖别致讨巧游客、又能落地生根易于建设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建设有图可循、发展“有钱可赚”,有效避免了美丽乡村复制城镇、千村一面的问题。以景区为依托用产业做支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有产业发展支撑。我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与精品景区结合、与旅游线路结合、与中心城镇结合、与精准扶贫结合的“四结合”原则,重点打造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新产品,着力打造典型,形成诸多有示范意义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

  在与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相结合上,柞水朱家湾村依托国家4A级景区牛背梁,石瓮村依托国家4A级景区柞水溶洞,山阳前店子依托漫川古镇和4A级景区天竺山,镇安云镇依托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丹凤竹林关村依托国家5A级景区金丝峡和3A级景区桃花谷,洛南巡检镇依托国家3A级景区老君山,江山村依托即将开发的江山风景区,商南后湾村依托即将建成的“三线迂回”乡村旅游产业带,使美丽乡村与旅游开发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将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能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又能以大景区开发为带动,将沿途村庄纳入景区同步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旅游景点和园区,促进乡村游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八大件”,不断培育新兴业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致富互促共进。

  以机制增活力用整合破难题

  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调结构、促投资、稳增长、惠民生的重中之重来抓,探索建立了财政投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金融支持、社会帮扶、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涉农项目整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使美丽乡村迅速成为各方投资的新洼地,有效破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难题。

  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最大限度激发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热情;市级有关部门强力整合新农村建设、“双包双促”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13.7亿元,集中向16个美丽乡村投放;全市发改、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住建、扶贫、旅游等部门积极策划产业项目,争取中省资金,全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柞水县策划包装了花锦园新型农业综合体等20多个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引进了佬林终南山居、群浩山庄等总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类项目。截至11月,全市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重点村共完成投资43.75亿,其中社会投资超投资总额的65%。

  我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幅描绘“美丽乡村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