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90后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记
特约记者 张希锋
文章字数:1476
     
    “村里来了个小刘,脱贫致富不用愁”。在商州区杨斜镇黄柏岔村,提起村上来的年轻第一书记,村民总是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来回答。
    群众口中的“小刘”,其实是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干部刘海涛。今年年初,他积极响应区委号召,作为全区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杨斜镇黄柏岔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由于年龄小,做事认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刘”书记。
    黄柏岔村距离商州城区43公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落后,群众居住分散,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群众人口素质低,等、要、靠的思想十分严重,导致村里发展非常滞后,属“十三五”国定贫困村。
    作为一名90后,一个实实在在的城里娃,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而且从未有过基层工作经历,要想在农村扎住根,干好事,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为了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岗位,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走进农家院,与村民促膝谈心;去田间地头,了解农耕生产。谁家有困难,谁家有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众生产生活难事,一点一滴都装在刘海涛心里。半年多来,先后走访村民62户105人,座谈党员20人,看望困难群众32户。通过多次召开村组干、群众代表会议共谋产业发展,理出了黄柏岔脱贫致富的新思路新办法,制定了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规划,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为黄柏岔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发展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脱贫致富,是刘海涛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走访,他与村委会一班人确定了劳务输出和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黄柏岔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很多群众长年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钩织了较大的关系网。加之村上富余劳动力多,群众也有较强的务工愿望,刘海涛多方奔走,积极联系区就业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3次,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半年多来,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00余人,劳务输出成为群众增收的强力引擎。与此同时,刘海涛深挖村情,立足村上山林资源丰富的实际,带领群众走发展山林绿色经济的道路。帮助村上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制定制度、运行章程,利用村党支部搭建平台,实行全村参与、单位包扶、合作社承载、大户带动、产业支撑、订单保障的工作运行机制,全村已有60余户群众进行猪苓、连翘等种植,面积达200余亩。村上还成立了养猪合作社,与6户贫困户签订了50多头种猪养殖,预计到年底就可产猪仔,初步估算年出栏猪仔700头,可实现纯收入30万元。
    “再没有钱都要把这件事办了,我先把我的工作经费拿出来!”为了给村上安装太阳能路灯,让群众晚上出行安全放心,是始终放在刘海涛心头的一件大事。他多次与村干部商量,虽然最终项目确定了下来,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群众们都不理解。认为给村上安路灯就是图个晚上走路方便,和帮他们挣钱有什么关系呢?面对群众的质疑,刘海涛没有动摇,在他认为,“改善村容村貌,跟提高群众幸福感、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一样重要。”经过多方奔走,积极争取,筹措资金8万多元,终于为村上安装起了太阳能路灯。他还积极争取项目,新修通组路1.5公里。路修通了,路灯也亮了,黄柏岔村整体面貌得到大改观,群众打心里感谢“小刘”书记。
    “组织安排我到咱村任职,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负组织重托,跟大家一起,为我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献策出力”。这是上任伊始,刘海涛在村班子会上说的话,也是对全村父老乡亲的庄严承诺。小事抓实就是大事,临近岁末,盘点一年来的驻村记录,刘海涛用辛勤和汗水忠实地践行了一名党员的宗旨,履行着第一书记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