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种植猪苓奔富路
文/图 记者 刘婷
文章字数:1657


     
    近日,走进商州区杨峪河镇建华村只见田间地头人头攒动,村民们有的挥动锄头,有的小心翼翼的在沙土地里刨猪苓,王宝良举着刚挖出的猪苓,笑呵呵的说:“我们村里的土质含沙多,比较适合种植猪苓,产量比较高,村民们种植猪苓的积极性高得很呢。”
    王宝良2013年春开始种植猪苓,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只种了2分地。到2015年春收获了800斤猪苓。今年春,王宝良投资20万元种了2亩地猪苓。他说:“种猪苓比较省事,按照相关技术种到地里就不用管了,两年采挖,到时候只等着卖钱了,虽然每年价格起伏不定,但是销路也不愁,有多少卖多少,客商经常撵到门上收购,是个致富的好门路。”
    王存山是商州区建华村群山猪苓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猪苓,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最初,他只试种了1分地,收获时候挖了100多斤,当时一斤卖15元钱,经济效益显著,尝到甜头了,王存山就长期种植猪苓。王存山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猪苓价格最好,一斤卖到80元钱,当时他种了2亩地,挖了1亩,收获了6000斤猪苓,卖了1000斤,留5000斤当种子。2014年和11户贫困户成立了群山猪苓专业合作社,2015年,王存山扩大规模,流转20亩地,全部用来种植猪苓。为了带动更多社员发展猪苓产业,今年王存山缩小自己的种植规模,把更多的种植空间留给社员,他个人只种植了10亩猪苓。王存山说:“今年猪苓价格不是很好,一斤卖22元,但是不管价格高低,这个产业还是有前景。村民们种植猪苓忙一阵子,剩余的时间根本就不用管,可以去外面打工,两年一采收,到采挖的时候回来忙一阵子,直接就能见效益,可以挣发展产业、打工的双份钱。”目前,群山猪苓专业合作社有116户社员,种植70多亩猪苓,其中109户贫困户,涉及杨峪河镇、闫村镇、黑山镇三个乡镇多个村。王存山介绍:“我们这里海拔高,土质适合,种植猪苓产量高,一亩能产大约6000斤猪苓,按目前的市场价格算,每亩地每年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这比种粮食划算多了。”贫困户秦拴劳2013年开始种植了2分地猪苓,去年冬收获了700斤,当时卖40元一斤,卖了两万多元钱,高兴的逢人就说:“种猪苓就是好呀,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我就可以脱贫了。”
    鲁拴子是药材中间商,他常年贩卖猪苓,将收购来的猪苓晒干卖给四川、宁波、西安的客商。鲁栓子说:“我们这些贩药材的也是看行情呢,行情好了每斤挣一两块钱,甚至四五块钱,行情不好有时候赔钱。我们没有加工设备,都是将收购来的猪苓晒干卖出去,刚下过雨的话,猪苓水分多,收购来的猪苓二斤半到三斤晒成一斤干的,如果天干没有下雨,猪苓的水分少,二斤湿猪苓就能晒一斤干猪苓,我们基本上靠天、靠行情挣点差价,今年行情不好,不赔钱都算好的。”
    市中药办主任曹小军介绍:“猪苓喜欢在阴凉潮湿,通透性好并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黑沙壤土或黄沙土中生长,适合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20—50度的山坡沟坎地种植。目前全市种植猪苓6000多亩,镇安、柞水县种植的比较多。猪苓种植后日常管护少,比较省事,在猪苓生长期间农民还可以外出务工;猪苓产量大收益高,就目前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农民自繁自育效益仍旧可观。但是,种植猪苓投入成本大,就目前的行情每亩至少需要投入五万元以上,一些山区贫困群众虽有种植意愿,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加之缺乏专业技术指导,而且存在市场价格风险,单个农户发展还处于试种或观望阶段。要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抱团发展的模式,相应的技术力量、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就会增强。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猪苓初加工、深加工企业,都是初级产品直接卖给药材中间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曹小军建议,要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就要引进更多的民营资本,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的模式,农户可以以土地和劳力的形式入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户实施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和效益。条件成熟的地方还可以探索建立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将猪苓切片或者深加工进行销售,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引导农民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多关注产业市场变化,推广订单种植模式,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不断提高猪苓种植的效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