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篇未通过审查的“三同”报道
张宏运
文章字数:4150
    一、题解
    先说“三同”,即干部和农村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当年对下乡蹲点干部的要求。为落实这项规定,当时还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在农村基层蹲点一个月,执行“三同”。
    1976年秋末,我刚从学校毕业,到洛南县委组织部报到,作为“待分”的干部,被安排陪同县委书记周兴诗去窑底公社石桥大队第二生产队蹲点。同去的还有信访办的一位领导、县委办的一位打字员和一位小车司机。大家都是从家里带了铺盖卷,住在群众家里。我和周兴诗书记同住在一户农家的一铺土炕上,晚上抵足而眠。
    足足一个月30天的蹲点结束后,我按捺不住激情,把所见所闻写了篇报道,寄给了《陕西日报》新闻部。很快,新闻部打来了电话,说内容很好,但按照规定,报道县委书记个人的稿件,须经地委组织部门盖章同意才能发表。我只好如实报告给了周兴诗书记,还兴冲冲的,希望他给地委组织部打个招呼放行。他听后,面无表情,轻声轻气说了句:“你说那些干话干啥哩?不懂规矩。”
    干话是句方言,意思为多余的、没用的、不该说的话。
    我顿时噎住。那篇报道,就这样被“封杀”了。
    自此以后,我按规矩,再也没以任何形式给任何领导写片言只语的“表扬稿”。
    二、原文
    岁月如梭,掐指算来,写那篇报道至今已经过去了40年。原文早已失轶,我只能根据不甚清晰的记忆,追溯一下大概的意思:
    本报讯洛南县委书记周兴诗同志下乡蹲点,以身作则,排除干扰,认真实行“三同”。
    今年11月,洛南县委书记周兴诗同志偕同县委办的四位同志,自带铺盖,下乡至窑底公社石桥大队第二生产队蹲点,住进农民家中,挨家挨户和农民同吃一锅饭,和群众一同修挖河滩地、上山担挑腐殖土积肥,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听取农民兄弟对县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建设“大寨”县、改变落后面貌的具体措施。蹲点期间,县委、县革委会的其他领导同志和不少部门负责人,曾经纷纷前来请示汇报工作。周兴诗同志批评道,你们这是叫我搞“会场搬家”,我怎么还能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做到和社员“三同”呢?我可是一定要做到“三同”一个月30天的,你们耽误我“缺课”一天,我就要在这里“补课”多住一天。你们是想要我尽快回到“家”里开展工作呢,还是想要我在这里多住些日子?你们应该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事无巨细地都跑来请示汇报。这是一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做法!
    周兴诗同志每天和社员一块出工,一块收工,从不迟到早退。陪同的同志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有的肩膀被磨肿磨破,疼痛难忍,有的双腿变成了木棍,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周兴诗同志知道后,鼓励大家,“胜利往往就在于坚持之中”,一般过了一星期就好了。有的家属怕在农户吃不好,干的又是重体力活,支持不住,偷偷送来了煮鸡蛋、面包、饼干等营养补品,周兴诗同志发现后,含笑婉言劝退了回去,说,我们就是要切身体会一下农民兄弟的艰辛生活,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为人民谋幸福。
    通过“三同”,周兴诗同志了解到基层干群对在“学大寨”运动中,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变相“一平二调”、大轰大嗡搞“大会战”“人造平原”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的做法,意见极大,很快通知有关负责人来到身边,先和社员共同劳动,地头休息时听取群众反映,回去后进行整改。他还了解到了其它一些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立即督促其限期改正。
    在周兴诗同志率先认真实行“三同”的带动下,全县各级干部纷纷下乡蹲点,开展“三同”活动,大兴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
    三、详释
    新闻报道看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加之我那时刚出学校门,文笔滞涩、笨拙,就显得这篇稿子粗糙不堪,不忍卒读了。其实里面的信息量还是蛮大的,待我在这里稍加注释。
    周兴诗蹲点的那个窑底公社石桥二队,在县城东边约三里来路,紧挨洛南栲树洼煤矿。栲树洼是座小山,光秃秃的,满山遍布着早年开采浅层煤炭遗弃的灰白色渣土,其间偶尔夹杂了一窝窝的黑土,当年据说那叫腐殖土,富含磷、钾,把它和人粪尿混搅了堆积起来,便会成为优质的综合肥。——也许我的记忆有误,那不叫腐殖土,等等,但从那儿把那种黑土担回来积肥,却是确定无疑的。我那时二十郎当岁,血气方刚,又有当返乡知青劳动锻炼了数年的内功作底子,便把一条扁担挑两个粪笼上山下山,来回二三里路当作了寻常事,每次均担百二十斤左右,健步如飞。看见陪同劳动的其他同志,几乎个个没干几天便呲牙咧嘴,摸着肩膀,抚着大腿,叫苦不迭,有的实在忍不住,便皱起眉头向周兴诗书记半开玩笑地讨饶道,给咱想办法多歇歇么。我有点儿暗自得意,但仔细观察周兴诗书记,我又惊诧不已,连连称奇。他年长我将近20岁,常年从事的又是脑力工作,但挑起担子来,并没比我轻多少,来回快走的速度也和我差不多。事后回想,那不知该有多么坚韧的精神意志才能支撑到底?要说想办法多歇歇,对周书记来说,易如反掌。他只消和前来请示汇报的人多开一会儿会,就可以不着痕迹地做到,但他却严令他们尽量别来,还立下规矩,每耽误他“缺课”一天,他就要“补课”一天,说是“三同”一个月,就必须满30天。
    陪同下乡的那位县信访办的领导,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忠诚、勤恳,从那次结识后,我便一直对他尊重不已。当他听到周兴诗书记要和我同住时,便特意私下里抚了我的肩膀,悄悄叮咛道,你这下责任重大了,相当于书记的警卫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别让啥人都靠近书记,给书记胡说。我这个初生牛犊,不谙世事,只觉十分可笑。之后,便觉察到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企图阻隔周兴诗书记与群众联系的举动、言行,后来据此写了个短篇小说,叫做《网》——编织在领导周围的网。蹲点结束后,县委组织部的主办干事正式分配我的工作时说,要不是周书记点名要个“待分”的大学生和他下乡,早就把你宣布了。我方恍然大悟,周兴诗书记就是为了不被“网”住,才偏要我这个没有丝毫人事牵绊、一清二白的纯书生。
    周兴诗书记和我同住在一户农家小屋的一铺土炕上,有好几个晚上,把我从熟睡中蹬醒,说,起来坐坐。随即自言自语似的,断续、含蓄地倾诉起浮夸风的种种表现、危害和铲除之道的棘手,其中就有我在那篇报道中说的大轰大嗡搞“大会战”“人造平原”的事情。有天,他要我电话通知那个负责人前来汇报工作。那人当时可是“政治正确”得相当厉害,社会影响极大,红得发紫,在上面有好多赏识他的领导。我每每见了,都望而生畏,畏而远之。接到电话通知,他很快来了。周兴诗书记当时正在河滩地挑沙石,听见他怯怯地唤了声,便不屑一顾地轻声说,先干活。直到工间休息,才让他坐到地头,听社员们对他搞的“大会战”“人造平原”的意见。临走前,他唯唯诺诺,对周兴诗书记表态,一定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但连我也听得出,那是言不由衷,只动了动皮毛,在敷衍塞责。周兴诗书记自然心知肚明,过后痛心地轻叹了声,说,改也难呢。没过不久,就“变通”迂回地撤了他的“座椅”。
    四、尾声
    就在我们担那种黑土的时候,有天,遇见一位家在丰陵塬杨沟,从山外经县城归来,路过栲树洼的老人,将两条蛇皮袋褡裢似地背着,里面鼓鼓囊囊、疙疙瘩瘩,装着讨要来的干馍块。前不久,新华社陕西分社曾转送给洛南县委一篇内参稿,说是洛南大批外出人员,涌入山西芮城、运城一带讨饭,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等等,要求予以核实。周兴诗书记放下担子,和老人攀谈起来,末了,和气地劝道,别再去了,人家已经把咱告了。老人气哼哼地说,告到中央去才美哩,也叫中央知道洛南人饿成啥了!他的脸上顿时火烧火燎,深切地体会到了积压已久的沸腾汹涌的民怨民愤,打消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踌躇、迟疑,萌生起彻底解决的念头。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的2月26日,春节刚过,在洛南县召开的县、区、社、大队四级干部会的第一天,周兴诗书记就组织县委全体常委、各区委书记、部分公社书记,乘坐一辆大轿子车,前往山外的华阴县罗敷车站。那儿是洛南往返山西芮城、运城一带的主要客货转运站。当时,山西那边将洛南讨饭的人群遣返至那儿后,严防死守,不许重新再去,而洛南讨饭的人群却怎么也不愿意返乡,便滞留在那儿,想伺机再去。周兴诗他们到达时,远远望去,车站外面的麦地里一片白花花,那是在晾晒讨来的馍块;黑压压的人群拥挤得水泄不通,候车室里空气污浊不堪。车站的负责人是位年轻人,听周兴诗书记说明来意后,劈头一阵奚落,你们不是“学大寨”先进县么,怎么有这么多要饭的?周兴诗书记强忍屈辱,向那个年轻人诚恳道歉,都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给你们添麻烦了。再次请他详细介绍情况,那年轻人才说,那些滞留的人群,不但影响了车站的正常运营,而且吵架斗殴,赌博偷盗,好多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得了传染病,高烧不退,有的甚至被贩卖去了河南、山东等地。周兴诗书记立即在被践踏得乱糟糟的麦地里,召开了“叫花子代表会”,动员大家尽快通知附近的讨饭人群向车站集中,县上第二天将免费把大家接回。返回县城后,他连夜召开有车单位的负责人紧急会议,要求他们次日按时义务出车。第二天接回18卡车,约六七百人,集中在县汽车站院内。原打算还要免费提供米汤、小菜,因遇其他阻挠,改为提供开水。他要求参加“四干会”的干部,以区为单位带队探望;安排两天时间,先小会后大会,展开专题讨论。有人发牢骚,一泡屎本来不臭,县上这么做,是偏要搅臭。周兴诗书记愤慨不已,驳斥道,只要是屎,无论搅还是不搅,拉在那儿,都是臭!他要干部们举手,你们谁的家属亲戚出外讨饭了?我们身为领导,人民的公仆,哪还有资格指责他们!这场触目惊心活生生的思想教育课,深深地触动了与会干部,有的慷慨激昂,高喊起口号,有的当场甩掉衣服,再不奋发图强,让群众吃饱吃好,就妄披了这身“干部皮”……
    这次车站接人,成了洛南老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佳话,树立起一个直面重大负面影响事件的标杆,抒写出周兴诗书记生涯的精彩篇章,拉开了他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创新、建设洛南的华丽序幕。之后,他和县委一班人,率先平反“四清”运动中的冤、假、错案;顶住上上下下长达三年之久的质疑、非议,实行“定产量、定用工、定奖惩”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来完善为家庭联产责任制;推行山林折股、按股分红的山林联营合作经济,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赞同批示;因地制宜,间作套种,科学种田……囿于篇幅所限,且已超出本文范畴,恕不赘述。
    2001年5月3日,周兴诗书记突发脑出血,不幸病故,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