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悟录(127)
若白
文章字数:1532
    克己慎独
    古训曰:“治国之要在治吏”。“克己慎独”四字,窃以为可作一则“官箴”,或为做官者的座右铭,置于案头,时刻警示自己。
    人有欲望是天性,如果一个人对食、色、利完全无动于衷,那可能就是身体或心理出了毛病。但是这个欲望必须在道德、制度、法律的许可范围之内才行,超出这些许可范围,就是越轨,就会招灾惹祸,因此,必须“克己慎独”。通俗一点讲,就是要用理智管住自己,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切不可任性让私欲疯长。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家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然而,为时不久,社会生活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于是,许多领导甚有怨气,责怪群众“没良心”“不识好歹”“过上好日子忘了党的恩惠”等等。他们没有深究群众的不满和义愤根源何在?其实群众痛恨的正是“官商勾结”,大肆倒买倒卖国家资材,化公为私,谋取暴利的不法行为和一部分官员的特权和腐败。所谓“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着一座楼”。习近平同志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愤实为国忧啊!
    运笔至此,我想起几个古人的故事,不妨略作陈述。
    西汉初年,萧何、张良、韩信3人,都是为刘邦取天下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很得意地夸耀,他之所以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他善用这3个人。萧何,算是刘邦的老搭当,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后,萧何首先取得了秦朝的历史档案,协助刘邦制定了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然后安抚百姓,稳定大局,源源不断为刘邦的前线运送粮草兵源,做好后勤保障。于是刘邦奖励他大笔金银财宝,萧何却没有据为私财,贪图富贵享乐,而是将这些财富用于军费开支。所以西汉建国后,萧何居功第一,被封为酇侯,做了开国宰相。
    再说张良。他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刘邦的高参。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全赖张良的谋划。刘邦奖励他大量金银财宝,他却分文不取,封他为汉王,他却只要一个更小的留侯。待汉朝天下大定,他便放弃一切荣华富贵,退隐山林。萧何、张良最后都得到善终,英名永垂。
    至于韩信,情况就不同。他确实是一位战将,卓越的军事家。他称“将兵多多于善”,认为刘邦“将兵不过十万”,颇有一点狂傲。刘邦封他楚王。他就处处讲派头讲排场,生活也放纵奢侈起来。刘邦改封他为淮阴侯,降了格;不久发现他有谋反之嫌,就被吕后杀了,年仅36岁。其实,韩信青少年时代还是挺穷困潦倒的,受人“胯下之辱”;没饭吃曾有“一饭漂母恩”的故事,都是不得志的纪录。萧、张、韩三人《史记》《汉书》中都有传,可以参阅。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东汉安帝、顺帝朝的大臣杨震,是今陕西华阴人。他做东莱郡太守时,途径昌邑县,这个县的县令王密曾受到他的提携,夜暮中就去拜见杨震,送上10斤黄金,说天黑没人知道的。
    杨震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能说没人知道?”王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杨震就是名传千古的“四知太守”,成为“慎独”的榜样。《后汉书》中也有他的传记。
    再说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清官包公(包拯),他是宋仁宗朝的大臣,和范仲淹、欧杨修同朝为官。他当过首都开封市的市长,后来官当到副枢密使,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宋代是文官执政,除了狄青以外,枢密使、副都是文官。包公清廉的故事很多,不必再举。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遗训说:他们包氏后代为官者,如有贪腐之事,就开除族籍,死了也不准葬入包氏祖茔。
    中国的廉政文化是十分丰富的,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有学者能好好总结一下,写一部大书,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功德无量。现在我们考察干部的条款很多,其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对待钱财的态度,能否在食欲、色欲、利欲、权欲面前“克己慎独”。这既是道德修养,也是人生智慧。
    元月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