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年味藏在村民的幸福里
文章字数:792
  寒冬腊月,漫步市区,红红的灯笼挂起来,吵闹的人流多起来,预示着农历新年就要来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年味就挂在人们的笑脸上,夹杂在人们匆忙的脚步声中,埋藏在琳琅满目的年货里。而农村的年味,往往比城里的要来的早一些。
  自小在农村长大,年年也是在农村过年。虽然年年都过年,但过年的地方没有变,变的是人们对待年的态度和方式。前几年,进入腊月,村民就忙活起来。蒸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食品。提前一个多月,村民就要把藏在木柜里的粮食拿出来晾晒,然后推到邻居家磨面。人口多的村民要提前预约亲朋好友帮忙和面,蒸馍蒸一天,用大锅蒸上七八锅馍,蒸好的馍装一“蒲篮”。接着趁“起好”的面开始炸馃子,从下午炸到半夜。蒸好的馍和炸的馃子,要从腊月吃到正月月底。有时候,由于连续蒸馍和炸馃子,村民土炕上铺的席子和被褥常常会被烤“黄”,甚至着火。而谁家馍蒸的多,往往会成为大伙羡慕的对象。
  豆腐是农村的家常菜,事先要把泡好的豆子担到村里用打浆机打成汁,拿回家烧锅过滤豆渣,点浆后熬成豆腐脑开始压豆腐。留存的豆渣,村民往往会蒸成豆渣馍。村里有杀猪的邻居,大家相互约好前去购买,一买就是几十斤,一头猪不出村就卖完。然后,大伙再从地里刨出萝卜、白菜进行清洗……
  如今,村民们预备年货不再像以往那么费时、费力。有粮食的村民直接把粮食卖给养殖户,再从超市里购买面粉和大米。蒸馍也不再像以前一蒸就是一“蒲篮”,而是蒸两三锅,不够吃再重新蒸,图个新鲜。村里有了专业做豆腐的,大伙也不再在自己家里做,而是纷纷提前预定豆腐。村里养猪户几乎绝迹,村里卖肉的群众越来越少,村民三五人相约,频繁地来往于家和县城的超市,货比三家的去买蔬菜,过去买肉都挑肥的,现在瘦肉和牛、羊、鸡、鸭、鱼肉越来越多,菜来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村民们不再为吃发愁,而是担忧吃多了发胖……
  年年过年,年年年味不相同。其实,这年味就藏在大伙的幸福笑容里。(本报记者 王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