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攻坚的镇安作为
——镇安县2016年脱贫攻坚综述
文章字数:4557








    薛付全 饶浩波
    鸡年的春节,镇安县云盖寺镇东洞村尽管依然严寒,但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和生机。已经摘帽脱贫的温永华一家这个年过得格外“阔绰”,一家人多年没穿过新衣服,今年里里外外都换了个遍;自家产的生态猪肉、散养的白山羊、土鸡蛋,以往都舍不得吃,今年却一样不拉留足了招待亲朋好友。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这两年办起了小型生态养猪场,专供西安大市场生态猪肉,每斤要卖40元,一年就赚了10万多元,找到了好产业,扔掉了贫困帽子。去年,和温永华一样,镇安6515户23502名贫困群众又实现了稳步脱贫。
    2016年,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坚持以“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统揽大局,组建128个驻村工作队,连同省市在脱贫攻坚大硬仗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实施了“千百万”产业工程,强力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带四联”模式,奋力打好了脱贫攻坚“五大战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市的肯定。刘云山和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先后来镇安调研视察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先后3次来该县调研。镇安被列为全省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试点县,今年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报道了镇安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打好“整体战”,“三带四联”破穷局
    2016年10月27日,陕西日报头版刊登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文章《拓展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的新探索——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调查》,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镇安创新推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为兄弟县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有效深入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镇安县位于秦巴特困片区,境内山大沟深,九山半水半分田。“十二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10.44万人减少到5.77万人。目前所剩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稳定持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镇安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针对贫困群众失能弱能脱贫难、发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难、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增收难和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发挥难等“五难”问题,县委、县政府深刻总结几十年扶贫经验,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攻坚,通过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一是精准摸底分类。在前期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我们对所有贫困户资源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按照自主发展型、“三带四联”型、社会兜底型进行分类,确定“三带四联”型14867户,占总户数的74%;自主发展型1463户,占总户数的7%;社会兜底型3894户,占总户数的19%。二是精准经营主体。按照自主申请、政府审定、公开公示三个环节,全县分三批认定56家企业、159个专业合作社、153个村产业发展公司作为带联主体,与14867户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合同,带联资金8.8亿元。三是精准收益分配。对参与“三带四联”贫困户,按照年8%的比例每季度向贫困户进行分红,每户贫困户每年将获得4000元的直接收益。同时,还为每个贫困村筹措50万元的信贷资金配股分红,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春节前,向每户贫困户发放第一季度固定分红收益资金1000元,让贫困户过了一个祥和幸福年。
    打好“持久战”,“千百万”脱贫产业拔穷根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际,镇安县明确将围绕蚕桑、白山羊、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实施“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即抽调县、镇办一千名干部、包抓一百个贫困村、扶持一万户贫困户,使产业扶贫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主导工程。计划通过5年努力,实现就地增收脱贫,辐射带动五大产业上规模、增效益,基本实现产业化,完成产业脱贫1.16万户3.79万人,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贫困户产业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75%以上。
    该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依靠,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全力实施“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规划建设“两园四带”,按照“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将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2016年,镇安县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143万元,实施产业项目227个,带动3384户12112人增加收入。
    “两园”建设,创造贫困群众致富路。县上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园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着力建设“三带四联”产业示范园和企业孵化园,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引进和发展盛华茶叶、瑞琪中药饮片等1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美云秦绣、金得利皮革服饰等12家密集型劳动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1.1万人;抓住创建全省现代农业精准扶贫试点县机遇,对口扶持龙头企业3家,建设供销扶贫产业园1个、供销智慧超市5个,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到2018年“两园”总产值将达到11.2亿元,带动2.8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四条产业带,不让每一个贫困户掉队。按照不同流域、不同自然禀赋,着力打造旅游服务产业带、特色种植产业带、特色养殖产业带、立体农业产业带,努力培育旅游、核桃、茶叶、白山羊、蚕桑、烤烟、魔芋、中药材、油牡丹、红豆杉、食用菌等11类高山农产。今年,镇安按照“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的总体思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及旅游服务产业带,实施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创建5个“4A”级景区,建设3个特色小镇、10个秦岭美丽乡村,发展农家乐300多户、特色旅游商铺70余家,辐射带动1万多人就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家,核桃建园提质增效3.5万亩,板栗建园提质增效1.7万亩,栽植良种苗17.4万株,实生苗20万株;改建核桃园5.4万亩,种植中药材2.3万亩、魔芋4万亩,改造茶园1.8万亩,栽桑700万株。
    打好“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镇安县按照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的理念,制订完善了《镇安县十年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和《“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美丽乡村、旅游景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衔接,精准搬迁对象,统筹谋划推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年,镇安县移民搬迁4557户15598人(扶贫户3100户),建18个集中安置点安置3888户(扶贫户2595户),其中扶贫搬迁户2595户、“两灾”户搬迁1032户、生态搬迁261户,分散搬迁669户(扶贫户505户)。    在移民搬迁工作上,该县坚持“三个机制”的推进。实行县委书记担责、县长挂帅、常务副县长主抓的领导机制,完善移民脱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季度点评、流动红旗、专项奖励、考核加分、黄牌警告、全县通报、年底交账”的考核机制,每季度对先进单位实行重奖,颁发红旗,对最后一名实行黄牌警告。实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监察局、考核办、移民办“五部门”联合督查机制,推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半年一考核制度,切实发挥严查重考这个“指挥棒”。
    县上坚持“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思路,着力破解搬迁群众就业难和增收难的问题,在全县7个规模搬迁点配套建设产业孵化园,解决了3000多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狠抓水、电、路、视、讯等“小配套”和幼儿园、学校、文化健身广场等“大配套”建设,让搬迁户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化、均等化服务。县上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按照“县有库、镇有档、村有册、户有卡”的要求,做到档案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三个创新”成立县陕南移民搬迁物业管理总公司,全县12个镇35个安置点物业办(公司)全覆盖运营。对百户以下小型集中安置点,纳入当地村委会或社区管理;对100至500户中型集中安置点,设立物业办,配备水电、安保、保洁等管理人员;对1000户以上的大型集中安置点,按照新型社区化标准,健全“两委会”班子,推进居民自治管理,让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舒心。
    针对“贫困户搬不起”的突出矛盾,镇安在安置点规划建设时,按照70%的比例配建“交钥匙”房,有效解决贫困户搬迁入住问题。抓住我县被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保障基金试点县机遇,建立10.4亿元搬迁贫困户脱贫保障基金进行投资增值,增值收益向搬迁贫困户进行补差分红,保障稳定脱贫。对8495户石板房和贫困户的土坯危房进行改造,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对于石板房、土坯危房按照户均1万元进行补助,在2017年全县消除石板房;对农村少数贫困户已建新房,但无资金装修无法入住的,按照每户7000元的标准补助,确保贫困户都能住上放心安全的房子。
    打好“阵地战”,创新金融扶贫变穷貌
    镇安县将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2%作为专项扶贫资金,并以20%的幅度逐年增长,出台《镇安县2016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和《镇安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整合资金37625.54万元,其中整合中央财政涉农资金11806.64万元、省级财政涉农资金1904.5万元、整合县级财政涉农资金23914.4万元。创新金融扶贫,贷款储备金7500万元,由县农商行按照1:10的比例发放贷款,支持扶贫效益明显的企业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累计发放“农户贷”贷款4.13亿元、“产业贷”贷款0.27亿元、“三带四联”贫困户带联贷款8.8亿元。每年建立脱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支持蚕桑、茶叶、魔芋等11大特色产业规模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建管结合、永续利用的原则,着力实施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全年投入到村到户基础设施项目资金3.35亿元,其中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治理等资金2.4亿元,彻底改善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筑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打好“歼灭战”,政策兜底脱穷境
    统筹各种政策资源,实行“多渠道、保基本、全覆盖”的兜底保障措施,不让一人生活无着落、不让一户因灾因病轻易返贫。一是实施医疗救助。建立新农合、商业保险、民政救助综合保障措施,实行就医医院一站式结算,全年贫困人口医疗报销18600余人次,报销资金218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601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902万元。二是实施兜底保障。全县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3021人,发放低保金2765万元;五保兜底保障3894户4042人,同时依托移民安置点建设,每个镇就近重新规划建设2至3个集中敬老院,确保所有五保户实现集中供养,对于社会兜底型贫困户,按照“穷进富出”的原则予以保障;投入323.9028万元,为全县20763户贫困户59919名贫困人口投保了意外伤害扶贫保险。真正把社会兜底网筑牢、织密、扎实。三是实施教育扶持。认真执行教育扶贫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2016年,为1500余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贷款1050万元,对900余名学前家庭教育贫困户幼儿补助38余万元,对8550余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补助957余万元,对2822名高中生发放助学金254万元,对82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82.3万元,对226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45.2万元奖励奖金。
    另外,2016年有1157户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享受退耕还林补助1920户,2791户贫困户享受生态补偿金113.13万元,150户贫困户从事林业工程增加收入,320名贫困人口被聘请为生态护林员,年直接增收5000元。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如今,镇安严格落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联片、县级领导联镇办、镇办一把手主责、部门包扶和村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脱贫攻坚“五个责任主体”责任清单,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全县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同时依托着更好更实的政策、更严的责任、更接地气的脱贫项目,在154个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在镇安大地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