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重人情“松绑” 为高消费“降压”
柞水移风易俗减轻人情消费负担
文章字数:1327
    本报讯(特约记者 朱恢军)柞水县是国定贫困县,但群众却有生活成本高、人情消费高、随礼金额高的特点,近年来,柞水县围绕村规民约、“道德评议日”等主动探索,在遏制城乡红白事过度消费上取得明显成效,人均随礼金额比以往减少一半以上,干部群众皆大欢喜。
    去年下梁镇石瓮社区五组张元宝嫁女,在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本人提前在大门口张贴承诺书,告知邻居百客收礼不超过100元,自己也不铺张浪费;社区理事会派人在礼房现场监督执行,事后县文明办、民政部门还颁发了“移风易俗”奖。张元宝高兴地说,“这次嫁女子礼金虽少收近万元,但支出却节约了近2万元,最关键是以后谁家过事,我送礼的负担也减轻了。”
    该县利用广播电视台、微柞水公众号、柞水文明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意义,在迎春广场等各类LED屏每天播放节俭办红白事、移风易俗类公益广告,张贴不剩菜不剩饭广告画2万幅,城乡所有餐饮单位全覆盖;2014年,县人大向全县代表发出“净化风俗人情”的倡议,弘扬勤俭节约;2015年,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会、妇联、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出了“移风易俗、纯净人情”倡议书,倡议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纪检部门出台符合县情的《柞水县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关于党员干部带头规范人情礼往的通知》;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城乡随礼攀比泛滥问题,下发《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文明节俭、健康生活。在下梁镇老庵寺村等3镇9村全面开展“道德评议日”活动,用“道德评议日”破解农村道德风尚难题,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签订“破陋习承诺书”,引导和帮助干部群众走出人情礼“怪圈”。在2016年新建的18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全部建立了“一约四会”制度,挑选经济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村(社区)作为移风易俗试点,积累经验再行推开;在南线,选择在柞水溶洞景区石瓮子社区进行试点,成立19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办理1118户红白事,试点分四步:一是立村规,把移风易俗写进村民约定条款,二是建制度,邻里百客送礼标准由原来的起步200元压缩为50-100元,烟酒两项不超30元,招待不用高档菜,三是搞服务,理事会筹钱购回5万元红白喜事所需的桌椅、碗筷等用具,每日仅收200元的折旧费,四是重监督,社区三委会承担监督责任;在北线,选择经济相对较差的红岩寺镇闫坪村进行试点,成立由一名村支部委员担任会长,4名村民小组组长、1名群众任成员的“红白理事会”,规定凡遇婚丧喜庆事宜,无论大小,村民随礼一般控制在30元之内,原则上不得超过50元,一次过事不得超过20桌酒席,村干部带头按规定执行。县文明委将移风易俗列入申评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系列创建内容,把“除陋习、树新风”贯穿于创建全过程,以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柞水好人”、道德模范评选等创评为载体,培养正面典型,引导文明新风;扎实抓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十个一”的亮点创新,初步形成了“道德评议日”“我为婆婆点个赞、我为媳妇说个好”、联村共建道德讲堂、“红白事我来理”、人人都当广播员等品牌,引导农民在实践中讲道德、破陋习。
    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倡导婚丧事项简办,柞水县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改善,全县掀起评好人、选模范热潮。去年全县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入选“陕西好人榜”。